上海某医院,一位母亲经历了人生中最锥心刺骨的痛。她的女儿因情伤割腕,被送往医院抢救。经过医护人员彻夜奋战,女儿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然而,谁也没想到,就在母亲疲惫不堪、短暂睡去之时,女儿竟偷偷爬上楼顶,纵身跃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医院,本该是救死扶伤的地方,却接二连三成了想不开的人们的“终点站”。上海的李青青,重庆的付某,两个毫无关联的个体,却因为同样的绝望选择,将医院推向了风口浪尖。家属悲痛欲绝之余,将矛头直指医院,巨额索赔随之而来。跳楼,索赔,像一出不断上演的悲剧,让人唏嘘,更引人深思:这责任,究竟该谁来扛?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咱们接着往下聊~ 上海,李青青,一个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年轻女孩,用一场决绝的跳楼,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也留下了无尽的伤痛和争议。 故事的开端,是李青青与宋旭的偶然相遇。李青青在路上救助了晕倒的宋旭,两人由此相识相恋。然而,这段看似美好的爱情,却隐藏着致命的危机。李青青性格偏执,控制欲极强,这段感情逐渐成为宋旭的枷锁。面对宋旭的分手请求,李青青歇斯底里,甚至以自杀相威胁。最终,不堪重负的宋旭选择了逃离。 绝望的李青青选择了割腕自杀,万幸被家人及时发现送医。然而,死里逃生的李青青并没有因此珍惜生命,反而在医院,趁着母亲熟睡之际,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李青青的死,责任究竟在谁?母亲将医院告上法庭,索赔237万。一审法院认为医院在对有自杀倾向病人的管理上存在疏忽,判决医院承担15%的责任,赔偿35万元。然而,二审法院却推翻了这一判决,认为医院已尽到安全保障义务,无需承担赔偿责任,但出于人道主义,最终判决医院补偿3万元。 李青青的悲剧,是自身性格缺陷和极端行为酿成的苦果。但医院是否真的完全没有责任?这个问题,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 如果说李青青的悲剧源于爱情的迷失,那么重庆72岁老人付某的跳楼,则揭开了当代社会养老困境的残酷真相。 付某因病住院,子女却无人知晓,只有堂表妹陈某前来照顾。在与陈某的交谈中,付某透露自己曾多次在家自杀未遂,此次也不愿再治疗,一心求死。 得知消息的陈某急忙联系了付某的女儿,然而,女儿对此漠不关心,甚至没有告知其他兄弟。最终,在无人陪伴的病房里,付某选择了跳楼结束生命。 令人心寒的是,付某去世后,子女们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不是为了悼念父亲,而是将医院告上法庭,索赔49万。他们声称医院在安全管理上存在漏洞,导致付某自杀身亡。 法院最终判决医院承担10%的责任,赔偿1.1万元。消息一出,网友们纷纷指责付某子女“不孝”、“冷血”。 付某的悲剧,是家庭伦理缺失的悲哀,也是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的缩影。当亲情成为奢望,当生命走向终点,谁来守护老人的尊严和安宁? 两起自杀事件,两场关于责任的追问,让我们不得不直面社会伦理困境和法律责任边界。 一方面,家庭伦理的重建刻不容缓。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赡养父母不仅是法律义务,更是道德责任。健康的家庭关系,需要每一位成员的用心经营,用爱去化解矛盾,用陪伴去温暖彼此。 另一方面,社会心理疏导机制亟待完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社会需要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为有心理困扰的人群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避免悲剧的发生。 此外,法律与道德的边界也需要明确。在类似事件中,如何判定医院、子女以及当事人自身的责任,需要法律的规范和道德的引导。 李青青和付某的悲剧,是警钟,也是反思。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生命,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原文刊载于澎湃新闻2022-12-13关于“女子割腕送医抢救又跳楼身亡,家属索赔237万元,法院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