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拍摄的纪录片《功夫追梦》即将在中国院线上映,出人意料的是,主角不是中国人,而是喀麦隆青年TALINGTENERODRIGUE(大灵·德内·罗德里格,中文名罗格)。
罗格出生在喀麦隆西部城市巴富萨姆,儿时就喜爱中国功夫电影。“李小龙、李连杰、成龙、甄子丹演的功夫电影我都看过,尤其是李小龙的6部电影,我一遍遍看,不光看,我还跟着他们的动作练。”罗格梦想着成为“非洲李小龙”,像偶像一样拍功夫电影。
可惜巴富萨姆没有功夫俱乐部,罗格只能一边反复观看中国功夫电影,一边想象实际生活中的中国功夫是什么样,“一定要去武术王国看看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在德尚上大学时,罗格欣喜地发现那里有武术俱乐部,“毫不犹豫,立刻加入,感觉离梦想近了一步”。经过试练,练肌肉效果快、刚猛有力的截拳道成为罗格的主攻方向。“你看我右边眉毛上的这道疤,是我大学期间习武对打时吃了一拳留下的,这道疤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功夫电影里常讲的不努力就要挨打的道理。”随着武艺日渐精进,罗格慢慢领略到了中国功夫包含的哲理,“比如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理念,截拳道中攻就是防、防也是攻的哲思,太吸引人了!”
要学习、研究中国武学精髓,必须先过语言关。为此,罗格于2010年正式成为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的一名学生。同时成立自己的功夫俱乐部“小虎截拳道俱乐部”。在自创的武术俱乐部当教练时,罗格曾接受一位非洲拳脚搏击术冠军的挑战,双方切磋一番后,对方夸他是“无形的对手”,根本打不到。而罗格已深谙中国文化中“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不骄不躁地表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两年后,作为最出色的毕业生之一,罗格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赴浙江师范大学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过了语言关,来到中国,我的武术生活才刚刚开始,老师们都是高手。”罗格笑言,当他怀疑太极拳的实用性时,老师两三招就制服了他。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罗格不仅在武术套路上更加精准完善,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武术的理解逐渐加深。“功夫是一种传承中国传统医学和强身健体理念的文化象征,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我真的着迷了。”
于是,硕士毕业后,罗格又到上海体育大学攻读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学位,继续追逐“功夫梦”。此时,他把关注点放在“为什么打”和“中非武艺融合”上。“李小龙就认为门派之分不重要,要吸收外国武术的优点,他也是第一个把中国功夫带上国际舞台的,我要成为这样的‘非洲李小龙’,打破传统和界限。”
博士毕业时,正值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影视中心成立,罗格欣然入职。“这里有很好的平台,中国的信息技术、电影技术先进,有助于我推动中国功夫及其电影在非洲传播。”罗格说,中国的有些电影拍得很好,在非洲很受欢迎,但还没有完全做到“视域融合”,非洲人看起来会偶有不适,“我梦想拍一部真正实现视域融合的中非功夫电影,其中既有中国武术,又有非洲武技,还有不同的叙事视角。”
如今,罗格正一步步走近梦想。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制作的纪录片《功夫追梦》里,他身兼非方导演、非方编剧及主角三职。此外,作为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影视中心执行主任,罗格和团队还在筹拍其他有着类似故事的人物影片,并积极寻找投资者,为中非电影合作项目寻找更多机会。罗格还在用中文写一本书,名为《非洲武技与中国武术——哲学解释学的视野》。该书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对中国武术与非洲武技进行研究,抛弃了传统传播模式研究中“文化单向传入”的刻板印象,提倡“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视域融合”。
“我能走到今天,离不开非中合作给予的机会。”罗格说,“中非合作公平公正,为中非人民创造了更美好的未来,所以是可持续的。不像西方和非洲的合作,是我们的前辈迫于压力答应的,是不公平的,现在我们没有这些压力就不答应了。”
作为中非文化交流的受益者和中国功夫的热爱者,罗格希望成为一名文化大使,向非洲人传播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推动非中文化交流。“梦想是一个过程。中非合作源远流长,中国功夫博大精深,我要走的路还很长,但前景一定光明。”罗格语气真诚、目光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