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一男子用全部积蓄买下了一套房子,谁知入住后才发现,楼下是泵房总阀,噪音实在太大,让他们一家人都难以入睡,男子为了自己的权益,多次反应,却没有一个人重视,男子认为是售楼部事前没有说清楚,于是竟然冲进了售楼部进行了报复! “买房难,买到一套心仪的房子更难”,这几乎成了当代都市人的共识。尤其是在寸土寸金的一线城市,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更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终极目标”。然而,当梦想照进现实,一些人却发现,自己倾尽所有买来的,并非想象中的温馨港湾,而是一座充满噪音的“炼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咱们接着往下聊~ 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张世春和浙江杭州的徐先生,就陷入了这样的梦魇。一个是为了儿子结婚倾尽所有,另一个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一掷千金,最终却都深陷“问题”房产的泥潭,身心俱疲。 张世春,一个普普通通的货车司机,为了给儿子准备婚房,他拿出大半辈子的积蓄,还向亲戚朋友借了不少钱,终于在呼和浩特买下了一套“优惠房”。然而,入住后他才发现,楼下竟然是小区的二次加压水泵房,日夜不停的嗡鸣声,让原本就不堪重负的身体雪上加霜。 另一边,事业有成的商人徐先生,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花费2000多万元,在杭州购置了一套超过400平方米的“网红”酒店式公寓。本以为可以从此享受奢华舒适的生活,却没料到,入住后才发现,楼下的设备层如同一个巨大的“噪音制造机”,空调外机、新风系统、大型风管,无时无刻不在发出令人抓狂的低频噪音。 两个案例,两种人生,却面临着同一个困境:噪音污染。更让人心寒的是,面对业主的投诉,开发商和物业要么互相推诿,要么敷衍了事,将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 低频噪音,这个名字听起来陌生,却像一个“隐形杀手”,潜伏在我们身边,无形中侵蚀着我们的健康和生活。不同于高频噪音,低频噪音穿透力强,即使关上窗户也难以阻挡。长期处于低频噪音环境中,会导致失眠、头痛、焦虑、记忆力下降等一系列身心问题。 张世春和徐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住宅楼噪音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又以低频噪音最为棘手。而“问题”房产的背后,则隐藏着一条错综复杂的责任链。 首先,开发商作为房屋建造的第一责任人,是否存在虚假宣传、隐瞒房屋信息的行为?其次,物业公司作为小区的管理者,是否尽到告知义务,是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噪音问题?此外,相关部门的监管是否到位?现行的法律法规是否存在漏洞,是否能够有效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面对“问题”房产,张世春和徐先生并非无路可走。他们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根据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受到环境噪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加害人排除危害;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损失。 当然,除了法律途径,更重要的是要从源头上杜绝“问题”房产的出现。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开发商、物业公司以及相关部门的责任和义务,从制度层面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同时,消费者自身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购房前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了解房屋的周边环境、楼层结构、设备设施等情况,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而陷入“问题”房产的陷阱。 “安居才能乐业”,房子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建筑,更是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通过各方努力,能够共建安全、舒适、和谐的居住环境,让每一个人都能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原文刊载于小栗子看法2024-09-08关于“老实人被逼急的下场!内蒙古呼和浩特,男子掏出全部积蓄买下一套房,入住后发现噪音太大无法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