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晒路中央,飞来横祸!河南焦作的一位农民为了晾晒1.5万公斤的玉米,竟然用帆布水带把200米长的马路给堵了。一男子骑车经过,被水带绊倒,头部着地身亡。双方家属就责任认定争执不下,法院会如何判决? 秋天到了,应该是收获的时候了,金灿灿的玉米装满了仓库,农民们的脸上都露出了喜悦的笑容。然而,在一些农村地区,这金色的喜悦却被蒙上了一层阴影——公路晒粮,酿成了一起又一起的悲剧。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咱们接着往下聊~ 2022年9月,安徽阜阳的张女士在骑车回娘家的路上,因为路面晒着的玉米打滑摔倒,脸部、膝盖、牙齿都受了伤。而这起事故的始作俑者——玉米的主人,却始终没有露面。 无独有偶,河南焦作的陆金来也因为在公路上晒玉米,最终被判过失致人死亡罪,获刑四年。 一条条本该畅通无阻的公路,为何变成了危机四伏的“黄金地毯”?这背后,究竟是农民的无知,还是另有隐情? 回到2022年9月24日,河南焦作。陆金来看着刚收的1.5万公斤玉米,心里既高兴又有些担忧。 喜的是今年玉米收成不错,忧的是这些玉米粒水分大,需要尽快晾晒,否则就会发霉变质。 村里晾晒场早就被人占满了,陆金来只好想办法,最后只好把目光转向了村边的非机动车道。 当天晚上,陆金来直接开车把玉米拉到公路上,足足铺了200米。为了保护玉米不被车压到,他找来一根帆布水带,绑在路边的树上,当成警戒线。然而,就是这根“警戒线”,最终变成了夺命的“绳索”。 两天后,王默像往常一样骑着电动车去上班。当他行驶到陆金来晒玉米的路段时,脖子被帆布水带绊住,连人带车摔倒在地,头部遭受重创。虽然被紧急送往医院,但王默最终还是因为颅内严重损伤,不治身亡。 这起事故,将陆金来推上了被告席。公安机关和陆金来的辩护律师都认为,陆金来构成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辩护律师表示,陆金来只是一时糊涂,想尽快把玉米晒干,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王默的家人坚持认为,陆金来在公路上设置障碍,间接导致了王默的死亡,应该按过失致人死亡罪来判。 最终,法院判定陆金来犯了过失致人死亡罪,判了他四年有期徒刑。 法官在判决书中指出,陆金来作为成年人,应当预见到在公路上设置障碍可能带来的危险,但他却没有采取任何安全措施,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陆金来案并非个例。在很多农村,公路上晒粮食挺常见的。农民把粮食撒在公路上,让车辆和行人随意穿行,完全不考虑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一方面,农民选择公路晒粮,确有其无奈之处。很多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专门的晾晒场地,而自家的院子又不够大,无法满足晾晒需求。 另一方面,一些农民安全意识淡薄,法律意识淡薄,认为在公路上晒粮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传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其实,这种大家觉得正常的情况,背后却藏着不小的安全隐患。 在公路上晒粮食不仅会阻碍交通,还可能给司机和行人带来安全隐患。 尤其是在夜间或光线不好的情况下,散落在路面上的粮食很容易导致车辆打滑、行人摔倒,甚至引发交通事故。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农民为了防止粮食被盗或被车压坏,还会在公路两侧设置障碍物,例如竹竿、绳索、石块等等,这些障碍物往往没有明显的警示标志,很容易“暗算”过往的行人和车辆,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公路晒粮,说到底是一个关乎民生和安全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民共同努力,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之道。 政府得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给农民多提供些晾晒场地。 可以建一些大片的晒粮场地,配上晾晒设备,让农民免费或低价使用。 同时,要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严厉打击公路晒粮等违法行为,对屡教不改者依法进行处罚,形成震慑作用。 接着,要加大农村法治宣传,提升农民的安全和法律意识。 可以通过农村大喇叭、宣传栏和微信群等多种方式,给农民朋友们普及法律知识和安全常识,让大家明白在公路上晒粮食的危害,自觉改掉这个不好的习惯。 此外,社会各界也要积极参与,共同探索解决农村晒粮难题的新途径。 例如,可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新型农村晒粮设施,例如合作社共建共享晒粮场等。 同时,媒体也要加强对农村晒粮安全问题的报道,引导公众关注这一问题,形成社会监督,共同营造安全和谐的农村环境。 晒粮问题看似事小,却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要找到既能保障农民利益,又能确保公共安全的“晒粮之路”,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民三方面共同努力。 让丰收的喜悦不再被遮挡,农民的脸上也能露出真心的笑容。 原文刊载于中国法院网官方账号2024-09-02关于“占道设障晒粮致人死亡,如何担责?河南焦作中院:应以过失致人死亡定罪量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