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山西临汾,16岁的小伙考上卫校,却交不起1年3000多的学费,乡亲们听说后,给他捐助,谁料,4年后,小伙毕业,却把女大学生骗回老家结婚,8年后,女大学生想离开,乡亲们的举动让她泪目!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章结尾) 1996年,山西临汾的一个贫困山村里,16岁的贺星龙怀揣着成为医生的梦想。然而,家庭的经济困难如同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当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运城卫校时,3000多元的学费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就在贺星龙几乎要放弃希望的时候,村民们得知了他的困境。一场感人的爱心接力在这个贫困的山村展开了。村民们自发组织筹款活动,有的捐出了辛苦攒下的零花钱,有的甚至倾其所有。 最终,村民们凑齐了3025元,比学费还多出了25元。当这笔钱交到贺星龙手中时,他感动得泪流满面,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学成归来,报答乡亲们的恩情。 带着乡亲们的期望,贺星龙踏上了求学之路。在卫校里,他刻苦学习,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然而,学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家境贫寒,他无法像其他同学一样购买额外的参考书,只能借阅图书馆的旧书苦读。为了节省生活费,他经常省吃俭用,有时甚至一天只吃一顿饭。 尽管如此,贺星龙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每个暑假,他都会回到村里义诊,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同时也在服务乡亲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00年,贺星龙顺利毕业。面对城市里的高薪工作机会和回乡行医的选择,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父母希望他能留在城市,过上更好的生活;老师们鼓励他继续深造。 然而,想到当初乡亲们的支持和自己的承诺,贺星龙最终决定回到家乡,用自己所学服务乡里乡亲。 回乡后,贺星龙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开业。为了支持儿子的决定,父母变卖了家中仅有的值钱物品。 他们用这笔钱改造了一间破旧的窑洞,作为贺星龙的诊所。简陋的诊所里,只有一张破旧的诊疗床和几把木凳,医疗设备更是少得可怜。然而,这些并没有打消贺星龙的热情。 开业之初,村民们对这个年轻的医生并不信任,诊所门可罗雀。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他迎来了转机。一天深夜,村里一位老人突发心脏病,情况危急。贺星龙闻讯赶到,凭借专业的知识和冷静的头脑,成功挽救了老人的生命。这一事件让村民们对贺星龙刮目相看,他的诊所也渐渐有了起色。 随着口碑的传开,贺星龙的服务范围逐渐扩大到周边村庄。他开始日以继夜地工作,经常半夜被叫醒去为病人看诊。 为了提高效率,他买了一辆二手摩托车。不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大雪纷飞,只要有人需要,贺星龙总是第一时间赶到。 有一次,他在暴雨中骑车赶往十几公里外的村庄,为一位难产的孕妇接生,最终母子平安。这样的事迹在当地传为佳话,村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贺医生"。 然而,长期的高强度工作也给贺星龙的家庭带来了压力。他的妻子多次提出希望全家搬到城里发展,但贺星龙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 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妻子最终带着孩子去了城里生活,而贺星龙则继续坚守在乡村的第一线。 二十年来,贺星龙累计出诊超过20万次,骑行里程超过40万公里。他不仅医术精湛,更是以其高尚的医德赢得了村民们的爱戴。 他经常自掏腰包为贫困患者垫付医药费,对于半夜出诊更是分文不取。有一次,一位老人因病重住院,家里已经花光了所有积蓄。贺星龙得知后,不仅免除了诊疗费,还自掏腰包为老人购买了急需的药品。 贺星龙的事迹逐渐被外界所知,他先后获得了"最美乡村医生"、"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他的故事,引发了社会对农村医疗状况的广泛关注。 然而,荣誉和赞誉并没有让贺星龙停下脚步。他依然每天奔波在乡间小路上,为村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医疗面临着新的挑战。贺星龙积极学习新的医疗技术和政策,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他还主动与县医院建立了远程会诊系统,为村民们提供更专业的诊疗意见。同时,他也开始关注年轻一代的培养,经常为卫校的学生们做义务讲座,鼓励他们投身农村医疗事业。 在这个偏远的山村里,贺星龙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坚守,更是一曲动人的乡村赞歌。 随着国家对农村医疗事业的重视,越来越多像贺星龙这样的乡村医生正在各地默默耕耘,为改善农村医疗状况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农村医疗事业的希望,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对这件事您有什么看法?我们诚挚邀请您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和见解。 本文信源来自官方媒体【央广网—【十九大代表】贺星龙:他的行医路,足以绕地球10圈】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