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苏州一位老先生,上门女婿,妻子和孩子都有智力障碍。老伴去世后,他变卖了苏州的房子

苏州一位老先生,上门女婿,妻子和孩子都有智力障碍。老伴去世后,他变卖了苏州的房子,拿出25万让侄子帮忙在老家买房养老。住了十年后,他却发现房子登记在侄子名下,还被侄子赶了出来。无奈之下,他把侄子告上了法庭。法院会怎么判呢? 2015年,苏州工业园区,老王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住了十年的房子,房产证上写的居然是侄子小王的名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咱们接着往下聊~ 这套承载着他叶落归根梦想的房子,怎么就成了别人的?老王心像是被掏空了一样,十年的平静生活,瞬间被打破。 老王这辈子不容易。早年间,为了生活,他选择入赘到娄葑,娶了妻子,生了儿子。 生活跟他开了个玩笑,妻子和儿子智力都不太好,他一个人扛着全家。尽管生活艰难,但老王心中始终有个念想,那就是回到家乡苏州斜塘,和亲人朋友们生活在一起,安度晚年。 2005年,老王终于下定决心,卖掉了娄葑的房子,准备回老家买房。 老王没啥文化,老婆孩子也靠不上,把卖房子的35.2万全给了弟弟,让他帮忙打理。很快,在弟媳和侄媳的帮助下,老王看中了一套位于斜塘的房子。 由于不识字,老王便委托侄子小王代为签订合同、办理手续,自己则满心欢喜地住进了新家,盘算着未来的生活。 接下来的十年,老王一家三口平静地在斜塘生活。他靠种地和打零工过日子,虽然穷点,但也挺踏实。平静的生活,被意外打乱了。 老王偶然从亲戚口中得知,自己居住的这套房子,房产证上登记的竟然是侄子小王夫妇的名字。这消息把老王打击得不轻。 他找到小王,希望对方能把房子过户到自己名下,毕竟当初买房的钱都是自己出的。然而,面对老王的请求,小王却一口回绝。他拿出购房合同和税单,证明房子是他自己攒钱买的。 叔侄俩因为意见不合闹僵了,以前的好关系也淡了。老王的兄弟姐妹们得知此事后,纷纷指责小王忘恩负义,竟然想霸占叔叔的房子。 然而,小王却丝毫不为所动,坚持认为房子是自己的。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老王在亲友的建议下,将侄子小王告上了苏州工业园区法院。 2020年,这起叔侄房产权属纠纷案正式开庭审理。法庭上,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小王拿出了购房合同、税费发票等书面证据,证明自己是房屋的合法所有人。 而老王由于文化水平有限,且不善言辞,只能不断重复当初卖房、委托侄子买房的经过,却无法提供任何书面证据。 案件的审理似乎陷入了僵局,法官深知,这类案件在农村地区并不少见,由于亲属之间往往缺乏书面协议,仅凭口头约定,一旦发生纠纷,举证就成了最大的难题。 法官决定彻底查清此事。他走访了老王的弟弟、弟媳、妹妹等多位亲属,以及当初卖房给老王的房主,详细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调查结果显示,老王的陈述与多位证人的证言完全一致。老王的弟弟证实,哥哥当初卖房所得的35.2万元,确实是由自己保管的,而小王当时经济并不宽裕,不可能有如此大额的积蓄购买房产。 房屋的原房主也证实,当初交易时,虽然合同是与小王签订的,但实际出面的人是老王,小王只是帮忙办理了手续。 此外,老王的亲属以及邻居们也都证实,老王自从2005年搬到斜塘后,就一直居住在这套房子里,从未搬离过,这与小王所说的“房子是自己购买用于投资”的说法明显不符。 经过多方调查取证,法院最终认定,涉案房屋的实际购买人为老王,小王只是受托代为办理购房手续。 法院判决房屋归老王所有。这次判决既公平公正,又体现了司法的人性化。但这件事的背后,其实藏着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老王因为文化水平不高,缺乏法律意识,在委托侄子代为购房时,没有签订书面协议,也没有保留相关证据,最终导致自己陷入困境。 这警示我们,在进行房屋买卖等重大交易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妥善保管相关证据,避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这起案件让人们重新审视亲情和金钱的纠葛。在金钱面前,亲情是否还能经受住考验?小王的所作所为,无疑给出了一个令人遗憾的答案。 我们期待着,社会能够构建更加完善的法律援助体系,帮助像老王这样缺乏法律知识的弱势群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也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够多一些真诚和信任,少一些算计和欺骗,共同构建和谐友爱的社会关系。 原文刊载于红星新闻2022-09-14关于“侄子帮叔叔买房登记到自己名下,被发现后还要赶走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