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二字倒换位置,便可得到“由自”,“由自”拓展开来,可以理解为“任由自己的想法去行动”。
在休谟看来,“想法”和印象紧密相关,印象是创造想法的基础。印象又分为感官印象和反思印象,感官印象是直接的、首要的;反思印象是间接的、次要的。两者都和人接收到的现实的图景有关。印象和想法,结合相似性、方法、因果关系等,构成人的思想的基本材料和运行方式。人的想法离不开现实情况。
强调“自己的”,是指个体在对所接收信息进行加工后产生的自己所认同的想法,区别于被告知后的被迫接受但自己并不认同的想法。然而两者无论哪种,都离不开现实情况为自己提供信息作为前提。“自己的想法”,其核心要素便是以现实情况为蓝本,以认知加工为工具,以自我认同所的观念为结果。
“行动”是指人类在清楚的知觉下的活动。知觉又有关于人的思想和想法。于是,行动依靠知觉,知觉有关想法,自己的想法有关现实状况。“任由自己的想法去行动”,就代表着绝不可能脱离现实情况。可以推知,“自由”所表示的含义是,“人在现实中,总是可以依照清楚的自我认同的想法和知觉去行动”。这是理论上的含义。
先贤在试图指出自由之路时,大体有两种路径,要么是改变现实状况,期待一个开明君主或自由整体;要么是改变自我认同的想法和知觉,正如马克思所批判的施蒂纳的观点“这种矛盾是他们自己的矛盾,这种恶劣环境是她们自己的恶劣环境,而且他们可以安于这种环境,或者忍住自己的不满,或者以幻想的方式去反抗这种环境。”(《德意志意识形态》,第43页)。前者代表了对一个个体的幻想,这个个体可以是一个人、一个政体、一个国家;后者则代表了对整个环境的幻想,因为对看到的现实不满索性闭上眼睛。
无论哪一种,其核心是“幻想”,幻想即意味着脱离现实,脱离了现实故而意味着脱离了自由,继而转向了具有神秘主义的观念,乃至于宗教。而与能够招徕虔信的教徒的宗教不同的是,这两种幻想如无根浮萍,只要现实的涟漪少许波及,其幻想的美好世界就随之动摇。寄希望于圣明君主的出现便会失望于圣明君主的不现;寄希望于环境的一朝改变便会失望于偶尔清醒时的满眼疮痍。人有辨别是非真假的天赋,纵使幻想如何具有快速消愁的魔力,也无法自我说服,把没的说成有的,把有的说成没的。所以,人总是生活在现实中的。
“自己的想法”的产生,如上文所说,也要依靠现实情况为蓝本。这里所说的现实情况不仅指所见所闻的外在社会的情况,也包含有关个人的、自身的现实情况。这种现实情况包含客观条件下的社会角色、职业等,也包含主观上个人的愿景、喜恶、个人经历等。以自己为核心向外扩散,其所掌握的现实状况的全部即可以当作想法产生的蓝本了。
人使用语言思考,人也会用语言进行表达和传播。当语言形成之时,便可以通过其文本分析其想法用意,继而判断其立场,了解他所代表的以及所无法代表的。如果人自己的想法表达不精,又将不代表自己的想法看作是代表自己的,就是舍弃了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意识,就是把自己的头脑当作了有关乎他人的状况的寄存点。人对语言的判断能力逊于生活在现实中,对现实情况的把握和认识。所以,要保证是“自己的想法”,就得看得清楚对方语言背后的现实情况,自己语言背后是否能反映现实。
另外,好的语言表达能让穷人去相信富人,坏的语言表达可以使亲密无间的人反目成仇。这也是无法清晰识别语言背后现实导致的结果。此时语言已经与“表达”相斥,而变成了一种耍人的工具。好的语言的存在其最核心意义是,表达出语言能力不精者所欲表达的意思,令之想法得以拥有语言这种物质外壳。
“行动”改变现实。无论是借由感官直接了解的现实,或者借由语言间接判断的现实,抑或是通过推理反思的能力,在头脑中构建的现实,都止于对现实的了解。了解现实而不改变现实,或是没有改变现实的基础能力,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或是没有改变现实的意愿,了解现实仅以娱感官,理解词句仅以娱思维。如果没有改变现实的意愿,不可避免的结果便是,哪怕其中最聪明的人,提出的最聪明的方案也只能是为了“反对词句而斗争”(《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0页),而反对“词句”的工具恰恰又只能是“词句”。语言原本根植于现实,然而层叠的反对只会远离现实,更是遑论改变现实。
前提的一切准备所指向的,就是符合于现实情况的、契合于自己的想法的在生活中的行动。从物理的角度来看,任何物的位置变换,无论是经典力学层面的从A点抵达B点,还是量子力学层面的电子从低能态跃迁至高能态,均离不开“动”。在现实的意义上看,个人的外部环境上的变换,无论是身体位置的变换,还是精神层面的转变,也均离不开个体的行动。马克思讲,“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7页)。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行动为因,意识为果,意识继而引发更多的行动。人的集体的行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方式的进步和改变迅速影响人的意识。无论是个体的人,还是集体的人,都符合马克思所讲的这一点。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无知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34页)所以要看到人的存在就是现实生活的过程,现实生活就是不断行动的过程。人不能止于了解,止于意识。
综上,“自由”“任由自己的想法去行动”“人在现实中,总是可以依照清楚的自我认同的想法和知觉去行动”,对个人而言所意味着的,便是看到、看清楚现实状况,包括外界的和自身的,了解自己和他人想法的产生过程和背后所隐含的意义,以及基于现实的行动以图改变。马克思所论述的关于人们获得自由的观点,也离不开现实、想法、行动这三方面,其现实是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无产阶级遭受着的普遍性压迫,其想法是寻求最广大群体的自由,其行动是进行世界同步的推翻资产阶级的斗争,从而改变社会状况、改变社会制度、改变自身。
无论个体的还是集体的,其获取自由的路径尽管明确,但是真实的路上却是陷阱满布,以政党为典型代表。一个政党往往代表着一种共有的现实,一种共同的想法,以及一个共同的行动目标、行动纲领。其存在的理想化的价值在于形成核心,快速凝结力量,作出改变。然而很多现实的案例中,理想只是被当作工具,把个人的私利裹上一团团的所谓普遍价值和利益,蒙骗人们。
以柯文哲为党首的民众党为例,最初柯文哲进入政坛以亚斯伯格症当佐证,树立“高智商”“说真话”的人设;以白色示人,以喻清廉;以“超越蓝绿”为口号,大有理想主义之风;公开表示竞选费用全部来源于自己的工资,誓与财团划清界限。然而现实情况是,在去年9月份一连做假民调,公开宣传和科学事实不符的言论,竞选大会动员支持者买周边,今年8月份发现其获利全部收入囊中,选举结束也并无退还之意,更是说出“钱在我这里监督力量最大”的荒谬言论,更是被人发现有贪污受贿的行径,以往宣传的形象接连崩塌——然而,尽管证据确凿,仍有支持者“不离不弃”,哪怕其政党内部早已开始内斗,根本无暇顾及。
当特权阶级将本群体利益鼓吹为普遍利益之时,人们应该有能力穿破这种吹嘘的迷雾。蒙骗人们是政党的错,孱弱的判断力、依赖性的思考能力是人的错。只有白党如此吗?只有白党的支持者如此吗?真正的寻求自由之路不可避免与集体碰撞交融,交融不意味着个体的消失,自由的基本单位仍是个体的发展。
人真正的自由并不源于个体精神上试图脱离“实体”的努力(《德意志意识形态》,第43页),也不来自于追求达到“绝对的自我意识”的尝试(同上)。同样,它也不依赖于一个所谓能够赋予公民自由权利的“虚幻的共同体”(《德意志意识形态》,第29页)。这两种极端都可能导致一种新的奴役形式,即思想和行动上的束缚。因此,真正的自由需要我们在认识现实的基础上,保持独立思考,并采取相应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