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摊上事了!”女子因犯罪入狱10年,出狱后发现自己在服刑期间,竟然被办了一张信用卡,还欠下2万元贷款,银行卡里的1500元也被人取光。更离谱的是,她还被银行告上法庭,成了“老赖”,女子找到银行讨要说法,银行却说:你去起诉我们吧! 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社交媒体上有关李女士“被负债”的话题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反响,大量网友在微博、朋友圈等平台上表达了他们的愤怒和不满。 对于这位曾因绑架罪服刑的李女士,原本重回社会、努力重新开始生活的艰辛已不易,而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出狱后她居然因为一张根本不是自己办理的信用卡背上了巨额债务,被列入“老赖”名单。 舆论的浪潮来势汹汹,网友们纷纷质疑银行的审核机制,认为李女士的遭遇是因为银行的严重失职所致。 有人质问:“一个正在服刑的罪犯,怎么可能去办理信用卡?银行难道连最基本的身份审核都没做吗?”这些质疑不仅将银行推向了风口浪尖,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 出狱后的她本已历经生活的洗礼,经历了从社会脱节到努力适应现实的重重磨难,她曾为过去的错误付出了漫长的代价,在监狱里度过了13年光阴,终于盼到重见天日。 然而,当她满怀希望地准备重新开始生活时,一张不属于她的“幽灵信用卡”却突然将她拉回了深渊。 李女士第一次得知自己被列入“老赖”名单时,感到无比震惊和愤怒,她从未想过自己会与“失信人员”这样的标签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已经付出巨大的代价和努力改过自新之后。 然而,她所面临的现实却无情地告诉她,她需要为一笔完全不属于她的信用卡欠款承担责任。 愤怒之余,李女士决定采取法律行动,通过法庭为自己讨回公道,她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撤销不良信用记录,恢复她的名誉,并赔偿她的经济损失。 法庭上的争执也显得尤为激烈,李女士的律师强调,李女士在2009年还在监狱服刑,根本不可能办理这张信用卡,然而,银行方面则坚持称自己在办理信用卡时已按照程序进行身份审核,责任不应归咎于他们。 在这个过程中,李女士深感自己不仅是受害者,更像是被整个社会遗忘和抛弃的个体,她的过去似乎成为了银行推卸责任的借口,银行声称自己也是受害者,将责任归咎于身份盗用,而非自身审核机制的失职。 后来经由法院判定,这是一起冒名办信用卡的案件,虽然法院帮助李女士从失信人员名单里释放了出来,也不让她还那2万元,但并没有让银行对其赔偿。 李女士发现自己名下有“幽灵信用卡”的时候,那是她和男友筹备婚礼的日子,她本以为终于找到了归宿,生活似乎也逐渐回到了正轨。 然而,当她准备使用银行账户中的钱时,却发现账户被冻结,原因竟然是她欠下了2万元的信用卡欠款。 她和男友都感到疑惑,这张卡从何而来?更令她心碎的是,当男友得知她成为“老赖”后,对她产生了怀疑,认为她过去的行为并未真正改变,这不仅令两人之间的感情破裂,也让李女士原本的生活希望彻底破灭。 经过一番查询,李女士发现这张信用卡的办理时间正是在她服刑期间,她在监狱内,根本没有可能办理任何金融业务,更不可能消费。 于是,她前往银行讨要说法,试图通过银行得到解释,然而银行给出的回答让她更加失望,银行方面称可能是她的证件被冒用或遗失,但在实际行动上并没有给她任何明确的解决方案,甚至暗示她只能通过法律途径自行维权。 李女士感到愤怒和无助,曾经的监狱生活让她失去了对社会的掌控,而如今这张“幽灵信用卡”又打乱了她的重生计划,她对生活重新燃起的希望再次被无情地摧毁,而这次的打击,似乎更深、更痛。 李女士因绑架罪在2007年被判刑,她在监狱中的日子漫长而压抑,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希望,她相信自己能够改过自新,重新融入社会。 然而,她万万没想到,在服刑期间,自己的身份信息被冒用,信用卡债务让她在出狱后背负了无法摆脱的“枷锁”。 李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它引发了公众对金融机构审核机制的深刻质疑,也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个人信息的安全性。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个人信息泄露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隐患,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个人都应当加强对信息安全的重视,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李女士的故事提醒我们,信息时代的便利与风险并存,只有通过严谨的法律和监管,才能真正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 信息来源:女子服刑期间莫名被办信用卡,还欠了银行两万多,啥情况? 辽沈晚报20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