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折翼天使,人生有别样精彩。
贵州生活着286万残疾人。“羽翼”折断的他们,冲破生理心理双重束缚,拥抱世界,激励更多人向光而行、逐梦未来。
追光的人,终将光芒万丈。多彩贵州网陆续推出贵州残疾人创业或助残故事,讲述他们从“追光者”成长为“发光者”。
杨润对“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句话的领悟,始于某场积分赛。
自认为“有实力”的杨润,连续3次“犯规”。
那场比赛中,杨润举起杠铃支撑于胸前,用力向上推举。她两只手臂力量不均,略有些晃动。推举成功后,她不放心,再次向上顶了一次,即被裁判员判为“二次发力”。
今年7月开始,贵州省残疾人举重队在贵阳市花溪区集训,备战2025年12月的全国第12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9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
杨润是队伍里的大师姐,她多次跟师弟师妹说及那次失误:“所有细微的不规范,在训练中被发现、被纠正,我们才能站上更高的领奖台。”
生活并没那么沉重
连续3次被判定“犯规”,大大咧咧的杨润表示“下次重来”。
“可你必须知道,失误在哪儿。”贵州省残疾人举重队教练肖秀强感到惋惜,佯怒拍打她的头。
当时杨润没能明白。比赛结束后,裁判员特地过来打招呼,简单描述了杨润的违规动作,并留下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从那以后,杨润成了贵州省残疾人举重队的“细节控”。
不同于普通举重项目,残疾人举重又称“卧式举重”。
比赛根据运动员身体重量分为10个级别,允许脑瘫、脊髓损伤、截肢(仅限下肢)和机能障碍运动员参加。每位选手有三次试举机会。
这是更为纯粹的上肢力量的较量。残疾人举重运动员通常仰卧在卧推架上,将杠铃从支架上取下移至胸前,屈臂到胸前平稳支撑着停顿片刻,然后向上推举至两臂伸直。
按照比赛规则,至裁判员发出声音信号前,运动员肘部不能有任何弯曲。此外,运动员头部、肩部、臀部、足部不能离开床面。两臂伸展不均,上推过程中横杠有下降,或试举过程中杠铃触及支架,均视为犯规。
杨润出生于贵州省盘州市大山镇,3岁时因发烧致下半身残疾。到了上学的年纪,她将鞋子套在手上,爬着去上学,每天来回6公里左右。高中时期,杨润读寄宿制学校。她宿舍在7楼,教室在另一栋的7楼。她又继续靠爬行上下楼。
经年累月的爬行,杨润练就了结实的双臂。
总有人评价“这个女孩好可怜”或“她好辛苦”,杨润都一笑而过。其实她并未将残疾当作苦难,更没有“自卑”这一概念。她爱跟同学聊天,喜欢读小说、写作文,梦想未来能够成为作家。
“我们的生活,真没别人想像那般沉重。”来自铜仁市江口县的运动员李佳黎跟杨润的经历很相似。2岁时她独自爬到马路上,一辆大货车疾驰而过,她失去了双腿。
每次跟别人讲述受伤经历,李佳黎都笑得坦然。
她受伤时还小,对疼痛的记忆并不深刻。唯一遗憾的,是不能跟朋友们奔跑玩耍,“也算因祸得福,我们的手臂拥有更强壮的力量。”
训练是无尽的重复
训练很枯燥,每天都是无尽的重复。
用双手支撑,杨润将自己从轮椅转移到举重床上,助教帮忙用加护带固定住双腿后,她躺下注视头顶上方支架上的杠铃,抓握,调整呼吸,举起杠铃支撑于胸前,用力向上推举,保持,再将杠铃放回原位。
集训了1个月,杨润能推举到70公斤。2014年首次参赛,她获得贵州省第五届残运会女子组45公斤级举重冠军。一点点加码,她逐步能推举100公斤,连续两届获得全国残疾人运动会45公斤级举重季军。
“我羡慕奥运举重冠军,气势十足。”当被问及为何选择举重项目,李佳黎这样作答。
相比杨润,李佳黎进入体育竞技的年龄相对更早。她8岁开始练习游泳,曾在贵州省残疾人(18周岁以下)游泳锦标赛获得50米和100米自由泳冠军。
但李佳黎知道自己体格较大,在游泳比赛并不占优势。她总保持这样的心态:如果不擅长某件事情,那么就尝试走一条新的路。2020年3月,当贵州省残疾人举重队向12岁的李佳黎抛来橄榄枝,她欣然应允。
“好重啊!”首次举起20公斤杠铃,李佳黎内心在悄悄呐喊。
花了2周,适应20公斤的重量,李佳黎开始加配重片练习。
配重片有不同规格,2.5公斤到25公斤不等。刚开始一边加2.5公斤,杠铃增至30公斤,李佳黎在教练指挥下慢慢推举。待适应了新的重量,助教再继续循序渐进地为其加配重片。
教练肖秀强眼里,李佳黎属于很听话的姑娘。每次布置的任务,她都按部就班地完成,几乎不讨价还价。训练强度大时,她前胸后背的肌肉都会疼痛。当亲朋问及她训练内容,她也不叫苦,总是轻描淡写地回答:“我听教练的安排。”
李佳黎不怕苦,但害怕停滞不前。每次当教练说:“佳黎,你的动作不好。”她都会紧张,担心自己退步。若某段时间成绩老停留一个重量级,李佳黎也会质疑自己是否在浪费时间。
时间会给予答案
举重,也是与时间的较量。
执教举重项30多年的肖秀强说,运动员想要有大的提升,至少需要4年时间,且注重“持续性”。
若期间有所停歇,力量与技巧必然会有所退步。因各方面因素,今年贵州省残疾人举重队的训练停歇了半年时间,7月才开启集训,杨润和李佳黎皆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训练节奏和强度调控必须把握好,贸然加重可能会受伤。
比如杨润在以往比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是推举100公斤,目前正处于恢复期,她尚未能达到这个成绩。李佳黎也还不能达到70公斤,但她对未来有信心。
“推的时候要快速、要平稳,不能晃动。”训练时,杨润根据经验来指导她。李佳黎经常感恩地表示:“我遇到的人对我很好,并且都想让我变得更好。”
训练之余,李佳黎弹奏古筝,以缓解疲乏。她还带着课本,抽空学习文化课。有时候稍微犯懒,杨润就如同严厉的家长:“并非要你成为学霸。起码你的识得中国汉字,并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杨润看来,不论是体育竞技,还是文化知识,持之以恒过后,时间会给予答案。
她17岁时参加高考,报考了天津的一所院校。提前没做功课,被录取后才得知以其身体条件拿不到学位证。她只得暂时放弃读书,转入体育竞技之路。
“一切都是最好的那排。”杨润庆幸有这样的际遇。她喜欢《奥林匹克宪章》里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
明年举办的全国第12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9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杨润若能夺取冠军,就继续竞技之路;若拿不到,她或许选择退役,去继续读书深造。她希望更年轻的李佳黎,能继续带着她的梦想,在体育竞技路上走得更远一些。
站上领奖台,不仅是荣誉,更关乎能量、关乎勇气、关乎生命和希望。
本网记者:李思瑾杨昌鼎
一审:王琰
二审:林萌
三审:李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