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退休领导混迹职场30多年,酒后吐真言,以身边案例讲述往事,颇有价值,与大家分享: 技术人员要奉行长期主义,有自己的主见,持续的做,不要贪多。 在职场如何做到“一招鲜、吃遍天,形成自己的标签”呢? 那就是要忽略短板,打造长板,朝一个地方持续发力,奉行长期主义。 同事D刚到公司时,所做的课题是冷门的,实验场所在大院角落,常人罕至。他的那个研究领域,国内做的人少,细分方向有3个,原来有6个人在攻关。 由于耐不住寂寞和多年不涨的薪水和职位,6个人跑了2对半,到别的部门去了;只有他孜孜以求,面对青灯古佛,一点点啃。 公司曾经考虑撤掉他的课题方向,让他合并进别的部门。 他平时老实巴交,但那次据理力争,急的额头冒青筋,说宁可工资待遇降低一些,也承担一些杂事,总要让手下的工作有眉目,不然公司前面出的钱打了水漂。 他的课题是气候变暖、二氧化碳减排有关的,领导不重视,他就一遍遍说,一遍遍打报告,真需要阶段性投钱,花公司的钱了,他就蹲在会议室门口等领导,拿着报告找领导,一次次的解释,希望领导支持,领导也被一次次说服了,抹不开面子,就拨付一些钱,让他继续做。 估计领导想的是,把他养起来也花不了几个钱,还落下了爱惜人才、注重基础研究的名声。 我们这位退休的领导,站在国企管理者的角度说,“大部分领导心胸还是开阔的,只要你的想法好,愿意坚持,愿意行动,领导还是看得见,愿意支持的,怕就怕你自己都没有主见,看领导 眼色行事,自己拎不清,给领导吃药,那哪行?” 同事D在二氧化碳减排的某个领域深耕十几年后,终于见到了曙光;前几年国内外都很重视这个课题,他的成果也得到了同行充分认可,并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名利。 说“名”,都知道公司研究较早,成果扎实,在国内外会议上有话语权,经常在大会上受邀做主题报告; 说“利”,公司产品出口欧洲,产品的低碳零碳数据,国外认可,竞争力大幅提升。 同事D在逆境中默默坚持,奉行长期主义,甘愿做扫地僧,持续深耕,最后获得了圆满的回报。 退休领导鼓励我们:“在专业上,要相信自己不要把领导当回事,领导大多是管理型的,掌控全面的工作,如果在专业上他能领导你、对你指手画脚,那说明这位领导是不称职的;而一个专业人员在专业上10年以后,没有自己的想法,那也是不合格的;哪怕有个简单的想法,坚定选择,埋头若干年,也会小有成绩,很多的时候,成功就需要时间积累,水滴石穿,量变引起质变。” 大家觉得,这位退休领导的“长期主义”理论有道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