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太阳]1997年,48岁的耿保国向亲朋好友借了100万元,不顾家人反对,直接买

[太阳]1997年,48岁的耿保国向亲朋好友借了100万元,不顾家人反对,直接买下了3000平米的明清宅院,后来又花费了数十年进行维修,修好以后却发现自己早已两鬓斑白,如今已经过去27年了,这座老宅变成什么样子了?又能卖出去多少钱呢?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有多少人愿意用一生去守护一样东西?   山西的耿保国用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们答案,这个故事,不仅是一个人与一座建筑的故事,更是一段关于传统、坚持和传承的动人篇章。   耿保国,一个1949年出生的平遥人,从小就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长大,作为一名推光漆工人,他对传统工艺和古建筑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   在他的眼中,每一座古老的建筑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都值得被珍惜和保护。   1997年,对于耿保国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当时48岁的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得知平遥县政府为了筹集资金维护古城,决定拍卖一些老宅子。   其中一座引起了耿保国特别的注意——这是一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明清时期建筑,曾是"日升昌"票号掌柜冀岗刚的祖业。   这座占地3000多平米的大院,在平遥县4000多个古院中独树一帜。   可价格实在昂贵,100万元在当年属于是一个天文数字,普通家庭根本拿不出来,耿保国因此开始四处借钱。   很多人都认为耿保国是在浪费钱,花100万买一个破旧不堪的老宅子,这种行为和疯子没有两样。   可耿保国却认为如果不加以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很可能会在岁月的长河中消失殆尽。   最终他买下这座老宅,可进去的那一瞬间,耿保国的心感到了一阵心寒。   这座曾经辉煌的大院已经破败不堪,七十多间房屋中大部分都出现了漏水问题,屋顶更是长满了半人高的杂草。   修缮工作比耿保国想象的要艰难得多,由于前期已经耗尽了所有积蓄,修缮工作只能缓慢进行。   耿保国白天工作赚钱,晚上和周末就投入到修缮工作中,他仔细研究平遥古建筑的风格,为了保持"修旧如旧"的效果,他经常跑遍周边村庄寻找明清时期的砖瓦。   为了重现大门楼的风貌,他花了四五个月的时间,查阅资料,设计图纸,最终完成了复原工作。   修缮工作持续了二十多年,耿保国前后投入了四五百万元,这个过程中,他不仅要面对经济压力,还要克服技术难题。   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初心,不愿意为了赚钱而改变老宅的原貌,即使有人建议将其改造成民宿,他也坚决拒绝了。   在这漫长的修缮过程中,耿保国不仅在修复一座建筑,更是在传承一种文化。   他将自己精湛的漆艺技术融入到修缮工作中,比如大门上的牌匾,就是他用最高端的烤木漆技法制作的。   后来耿保国和家人一起住进了这座百年的宅院,他们的到来让古老的房屋重新焕发了生机。   2008年,因为耿保国在保护古建筑上有重大贡献,他被国家颁布了荣誉,成为了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   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对他多年贡献的认可,也期待着他能更好的保护老宅。   从买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二十七年,宅院的价值也早已不是一百万就能够买下来的。   可在耿保国眼里,这座宅院是无价的,不可以用金钱来进行衡量,它是历史的载体。   而耿保国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守护传统,传承文化,不仅需要勇气和决心,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和付出。   这座老宅的重生之旅,不仅是一个人与一座建筑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坚持、传承和文化保护的深刻寓言。   信息来源: 中国非遗之光--《20年前,他花100万买下70间房的明代大院,如今已经变成了一座传世老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