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皮真厚!河南许昌,男子买了新房,一直没装修。楼上大妈为了扩建阳光房,竟然偷偷砸坏阳台玻璃私自进入,在男子家的阳台上安了两根承重柱。男子要求大妈将阳台恢复原状,大妈反而让他承担一半的阳台扩建费,男子无奈找到有关部门,处理结果,让人意想不到! 春日的阳光洒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上,映照出一派繁华景象。 在市中心一处高档小区里,新婚不久的贾明和妻子李娜正忙着收拾行李。 这对年轻的白领夫妇刚刚买下了一套复式新房,正准备开始他们的蜜月之旅。 “亲爱的,你说我们要不要推迟装修计划?”李娜一边整理衣物,一边问道。 贾明笑着摇摇头:“别担心,我们工作这么忙,估计回来后也没多少时间。不如就按原计划,明年春节前完成装修。到时候我们就能在新家里过个舒适的新年了。” 李娜点点头,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两人锁好门,带着满心期待踏上了蜜月之旅,全然不知一场风波正悄然酝酿。 就在贾明夫妇离开的第二天,楼上的张大妈开始了她的“秘密行动”。 这位60岁的退休教师独自生活,平日里最大的乐趣就是照看孙子。 为了给即将上小学的孙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张大妈决定将自己的阳台改造成阳光房。 “老李,你可得给我把这活儿干利索点。”张大妈对雇来的工人说,“我孙子马上就要来住了,得赶在他来之前把房间弄好。” 工人老李挠了挠头:“张大妈,您这改造可是要打穿楼板的,影响楼下邻居啊。您和他们商量过没?” 张大妈不以为然地摆摆手:“哎呀,他们年轻人刚买房,哪有时间装修啊。我这是为他们好,先把楼板打通,以后他们要是想装修阳台,不就方便多了吗?” 就这样,在贾明夫妇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张大妈的阳光房工程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工人们拆除了原有的护栏,打通了楼板,还在贾明家的阳台上堆放了大量建筑材料。 原本整洁的阳台很快变得一片狼藉,灰尘遍布,地砖破损,墙面也出现了多处裂痕。 一周后,结束蜜月回到家的贾明夫妇,一打开家门就傻眼了。 “这是怎么回事?”李娜惊呼道,“我们的阳台怎么变成工地了?” 贾明脸色阴沉,立即冲上楼去找张大妈。当他看到张大妈家焕然一新的阳光房时,怒火中烧。 “张大妈,您这是什么意思?凭什么擅自改造我家的阳台?”贾明强忍怒气质问道。 张大妈却一脸无辜:“小贾啊,阿姨这是为你们好啊。你看这阳光房多敞亮,以后你们要是想装修,直接往上接就行了,省了不少事儿呢。” 李娜听不下去了:“张大妈,您这是强词夺理!我们的房子您说改就改,这合适吗?” 张大妈的态度突然变得强硬起来:“我花了这么多钱,也给你们家还加了两根承重柱,你要非让我拆,行,我装修花了这么多钱,你承担一半!。” 贾明夫妇听后更加愤怒,但考虑到邻里关系,还是试图和解。接下来的几天里,他们多次登门协商,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无奈之下,贾明向物业投诉,却得到了一个令人失望的回复。 “贾先生,您反映的情况我们已经了解了。”物业经理一脸为难,“但是这属于业主之间的纠纷,我们也不好插手啊。要不您再和张大妈好好沟通沟通?” 这件事很快在小区里传开了。邻居们议论纷纷,有同情贾明夫妇的,也有支持张大妈的。整个社区的氛围变得紧张起来。 走投无路的贾明决定在网上发帖求助。 他详细描述了事情的经过,配上了阳台被毁的照片。 这个帖子很快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网友对张大妈的行为表示愤慨。 本地媒体嗅到了新闻的味道,纷纷前来采访报道。一时间,这起邻里纠纷成为了全城热议的话题。 在舆论的压力下,贾明向城管和住建部门投诉。很快,执法人员来到现场进行勘查。 “根据相关规定,这确实属于违法建筑。”一位执法人员对张大妈说,“请您在一周内自行拆除,否则我们将依法强制拆除。” 然而,张大妈仍然不肯妥协:“我不拆!这是我的房子,我想怎么装修就怎么装修。你们凭什么管我?” 一周后,在张大妈的强烈抗议声中,政府部门派人强制拆除了违建的阳光房,将贾明家的阳台恢复到了原来的状态。 尽管阳台已经恢复,但贾明夫妇遭受的损失却无法忽视。在咨询律师后,他们决定起诉张大妈。 “我的当事人因张女士的违法行为遭受了巨大损失。”贾明的律师在法庭上陈述,“包括阳台修复费用、门窗更换费用、清洁费用,以及因此造成的精神损害。我们要求张女士赔偿全部损失并公开道歉。” 张大妈的律师则辩解道:“我的当事人并无恶意,只是出于对孙子的关爱。况且她已经承担了拆除费用,不应再被追究责任。” 经过激烈的辩论,法院最终做出判决:张大妈需赔偿贾明夫妇各项损失共计10万元,并在小区公告栏公开道歉。 这场历时数月的邻里纠纷终于画上了句号。 贾明夫妇如愿获得了赔偿,但邻里关系却已难以修复。这个案例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物业管理、邻里关系以及公民法律意识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