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金檬阮西内
杭州朝晖一区内,藏着一家不起眼的二胡工作室。如果不是“有心人”,是很难找到的。
“修二胡的?没听说过。”就连隔壁快递店的小哥,也不曾发觉这里的存在。
推开玻璃门,别有一番天地。虽然面积只有10来平方米,但是各式工具非常齐全。靠近门口的墙上,挂着一把把二胡成品,有的雕龙画凤,有的透着淡淡的木质香。
很难想象,这些精致的二胡完全出自81岁的老人之手。而他正是这间工作室的主人,何达源。
做二胡、修二胡,这一件复杂而又琐碎的事情,81岁的何达源还在坚持。
新一期“闪亮的手艺人”(专题报道戳这里),我们一起走进小小的二胡工作室,听听如二胡般悠扬的故事。
顾客遍布全国各地,龙头二胡最受欢迎
何达源戴着一副老花镜,穿着一件深灰色的围裙。吊灯下,他右手握着雕刻刀,顺着木头的纹理轻轻地推动,一刀,两刀,木屑哗哗掉落。
“这是一个广西的顾客找我定制的龙头二胡,说想收藏。他提供木头,我负责加工制作,完成后再快递过去。”他工作室里的“爆款”,就是这把惟妙惟肖的龙头二胡,有不少粉丝要求定做,“有台州的,宁波的,还有很多外省的,现在快递也很方便了嘛”。
制作一把二胡,全程都是何达源一个人完成的,通常要花上10来天,手工费不贵,从1000到2000多元不等。
他手中这把琴杆,从开料、塑形、打磨,到如今初具雏形,已经花了大约一周的时间。后续,还要经过抛光、蒙皮等步骤,至少还要一周。
“做二胡,要沉心,要细致,急不来的。”因为每天都和木头“打交道”,何达源的手上、眼镜片上常常是沾满木屑的,但他很少去“理会”。
他的工作台上放置着各种工具,仅是大大小小、长短不一的雕刻刀就有几十种。制作一把二胡的讲究不少,一个细节可能就会影响整体的音色。
“起初入门做出来的二胡音色总觉得不如别人,经过一次次试验,才慢慢掌握蒙皮的力道和手法。”何达源说,做手艺就是这样,钻研进去以后就会发现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地方:“你不懂就不难,越懂反而越难。”
找何达源的顾客络绎不绝。
除了订做二胡,更多人来店里是找他修二胡的。这里面既有学二胡的小朋友,也有爱好二胡的中老年人。
有人是修断了的琴头,也有的是修敲坏的蒙皮。
“有的二胡陪了他们大半辈子,丢了是不舍得的。”他懂每把二胡的珍贵。
在这家小小的工作室里,通过一把二胡,何达源也结实识了五湖四海的朋友,有时候他们来找他修琴,他不收钱,还有人经常过来聊天。何达源觉得这也是做这门手艺的乐趣所在。
从木雕师到制琴师,他还在坚持做这件悠长的事
闲下来,何达源也拉二胡。
何达源是绍兴嵊州人,初中毕业做了木雕学徒,那时,木雕是门吃香的行当。学了几年,他就积累了好手艺。
后来,他被广东的家具厂老板看中,去了广东做雕刻。家具厂隔壁就是琴行,他有意无意总进去逛。一来二去,和琴行老板熟悉了。晚上下班后,何达源会去琴行帮帮忙,在琴上做雕刻。一点点琢磨,他便学会了制琴。
60岁那年,何达源退休,从广东回到了嵊州老家,后来又跟着孩子来到杭州。
几乎每天,他都要带上二胡,去西湖边的一公园拉上几曲。在那里,他结识了很多同样爱好的人们。
“你去开个作坊吧,现在就缺你这样的手艺人。”朋友们的提议让何达源很心动。子女很支持他,还帮他出了租金。2019年10月,第一家工作室就这样开起来了,当时是在河东路联华超市门口的书报亭里。
除了周末和节假日,他每天风雨无阻。早上7点不到,从萧山的家里出发,坐一个多小时的地铁,8点多开门。下午3点半,准时收摊。
后来,报刊亭搬了,何达源的工作室一度没有着落。直到有一天,朝晖街道黎园社区的工作人员联系何达源,表示愿意免费将社区里原来的京胡工作室让给他做工作室。
“如今的这间工作室是2022年1月新开张的。合适的店铺难找,我也犹豫过要不要继续干,很多人都说我80岁了,不如在家里歇着享享福。但我做这个不为赚钱,不为别的,我是很开心的。”
2018年10月,何达源被评为嵊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越胡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做二胡,要沉得下心,也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做出名气,才会有人找你做。”快节奏的年代,何达源依然坚持着手艺人的价值观。
他同样坚持手工制作,尽管用机器做二胡,一把只要几天。
“手工制作的二胡要花好几倍的时间,但它仍然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外观,音质,音色,都是独特的。”
做二胡、修二胡这一件悠长的事,何达源乐在其中。
“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我会一直做下去。”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