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太阳]党组织拨给他1000美元,要求他去做买卖,无论什么类型都可以,但有一个前

[太阳]党组织拨给他1000美元,要求他去做买卖,无论什么类型都可以,但有一个前提,组织无论什么时候要钱,他必须交上,要多少给多少,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不仅完成了任务,后来更是上交了1000万美元和12万两黄金,他是怎么挣到这么多钱呢?   在三峡博物馆的展厅里,静静地躺着三枚普通的银元,它们看起来毫不起眼,甚至因为年代久远而显得有些锈迹斑斑。   这三枚银元的主人名叫肖林,在上世纪40年代的动荡年代里,他以一名普通商人的身份,在国统区开展地下经济工作,为中国共产党筹集了巨额资金,成为党的秘密"红色掌柜"。   1936年,肖林进入了民生公司,成为一名普通职员,这份工作经历为他日后的经济活动奠定了基础。   1941年,国共关系恶化,国民党对共产党实施经济封锁,在这危急时刻,周恩来找到了肖林,委以重任。   周总理希望肖林能够利用自己的经济工作经验,为党筹集资金。   面对这份沉甸甸的任务,肖林深感责任重大,他明白,这不是简单的做生意赚钱,而是要在敌后战场上开辟一条隐蔽的经济战线,为了完成使命,肖林开始了自己的"金融游击战"。   肖林夫妇起初只是小打小闹,但他们勤勉努力,善于学习,肖林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和经验,逐步扩大业务范围。   在商场上,肖林展现出惊人的才能,他善于抓住市场机遇,灵活调整经营策略。   例如,他充分利用各地物价差异,低价收购,高价销售,赚取差价,他还善用人脉关系,在运输方面获得便利,从而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占得先机。   每当听闻前线将士浴血奋战的消息,肖林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夜以继日地工作,只为多筹集一分钱给党组织。   1946年,形势发生变化,南方局指示肖林前往上海,领导地下经济工作,肖林来到上海后,创立了华益公司。   在上海这个复杂的大都市,肖林的经济活动更加隐蔽而又惊心动魄,他巧妙利用各种商业机会,不断为党筹集资金。   看似普通的贸易活动,实则暗藏玄机,那些装满花生油的油桶中,藏着大量的黄金、美钞和法币。   这些金钱在上海秘密取出后,再转送到华益公司,用于党组织的各项活动。   肖林的这一创新做法,不仅成功规避了敌人的搜查,也为党组织解决了资金周转的难题。   在经营华益公司期间,肖林面临的风险与日俱增,国民党特务对他产生了怀疑,多次派人暗中调查。   然而,肖林凭借着高超的智慧和沉着冷静的性格,一次次化解了危机。   他严格遵守地下工作纪律,绝不过问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即便在最危险的时刻,他也从未暴露过自己的真实身份。   在长达八年的地下经济工作中,肖林始终坚守着原则,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使得肖林成为了党组织在国统区的重要经济支柱。   然而,面对巨额财富,肖林没有迷失自我,他将黄金12万两和1000多万美元悉数交给了党组织。   这笔巨款,相当于当时解放军全军一个月的军费开支,而他只留下三枚银行以作纪念。   面对如此巨大的贡献,上海市第一任市长陈毅亲自拜访了肖林,称赞他是"红色掌柜"。   肖林的故事,是中国共产党地下斗争史上的一个缩影,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像肖林这样的地下党员,默默无闻地在各条战线上为革命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三枚银元不仅是肖林个人奉献精神的见证,更是无数共产党员为民族解放事业默默付出的缩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革命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贡献力量,哪怕是默默无闻的付出,也同样可以书写壮丽的篇章。   肖林的事迹,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人如何在特殊年代挺身而出,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担当重任。   三枚银元的故事,将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史上,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丰碑。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应当继续发扬肖林等革命先辈的精神,为建设更加繁荣富强的中国而不懈奋斗。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三块银元见证共产党员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