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中日双方战斗激烈,安徽广德被日军占领,当我方清理战场时,眼前的一幕让老兵们失声痛哭,只见300名娃娃兵倒在了地上,所有人都是正面中弹,没有一个逃兵! 1938年1月,国民革命军的一支部队来到了安徽省广德县,这一路上他们见到了许许多多的孤儿,为了让他们活下去,部队只能将孩子们带到身边。 这些孩子大多是在日军的轰炸和屠杀中失去父母的,年龄在11岁到13岁之间。 怀着对这些幼小生命的怜悯和对抗战的责任感,部队领导决定收留这些孤儿。 到达广德后,部队将300名孤儿编成了一支儿童团,这支特殊的"童子军"就此诞生,为中国抗战史上增添了一段悲壮而鲜为人知的篇章。 儿童团的成员虽然年龄小,但他们都经历过战争的残酷,目睹过亲人惨死,因此具有极强的爱国观念和仇日情绪。 在训练中,这些孩子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刻苦和坚韧,他们不仅要学习正规的军事技能,还要掌握特务技术。 刘团长和其他教官们惊讶地发现,这些孩子学习能力极强,进步速度远超一般成年士兵。 短短几个月时间,他们就基本掌握了这些技能,更让人惊叹的是,这些孩子在实战中表现出的勇气和智慧。 在广德与日军的多次交锋中,儿童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利用年龄小的优势,易于伪装成普通农村儿童,能够自由出入日军控制区而不引起怀疑。 这些情报为中国军队的作战提供了重要参考,多次挫败了日军的进攻。 日军指挥官难以相信,这些令人头疼的"小鬼子"竟然是一群未成年的中国孩子。 1939年,日军集结了大量兵力,似乎不计代价也要拿下广德,战斗异常惨烈,中国守军伤亡惨重,防线岌岌可危。 因为日军的火力太过猛烈,我方的防线被炸出了一个缺口,如果不及时进行补救,整个战局都将会被打乱。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刘团长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命令儿童团出击,填补这个致命的缺口。 接到命令的孩子们没有丝毫犹豫,他们奋勇争先,冲向那片被炮火肆虐的死亡地带。 儿童们利用沙滩上的灌木丛作掩护,沉着冷静地注视着日军的动向,当日军以为缺口处已无人防守,蜂拥而上时,儿童们突然开火。 日军万万没想到,阻挡他们的竟是一群孩子,震惊之余,日军指挥官恼羞成怒,调集更多兵力,在炮火掩护下发起新一轮冲锋。 然而,儿童团的小战士们用手榴弹和机枪将一波又一波的进攻击退,缺口前很快堆满了日军的尸体,敌人的攻势被暂时遏制。 但是,面对日军源源不断的增援,儿童团的处境越来越危险,他们的子弹即将用尽,伤亡也在不断增加。 这场战斗中,300名年仅12、13岁的孩子,以弱小的身躯抵挡住了日军的猛烈进攻,为主力部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然而,与广为人知的"八百壮士"相比,广德抗日儿童团的事迹却鲜为人知。 或许是因为他们年龄太小,或许是因为当时的混乱局势,这段历史被长期忽视。 无论是名垂青史的"八百壮士",还是鲜为人知的广德抗日儿童团,他们都是中华民族抗战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他们的事迹,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颂。 信息来源: 中国新闻网--《院线电影《三百大丈夫》举行开机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