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近年来,赤水市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不断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垃圾治理长效管理机制,持续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乡村的“颜值”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在不断增强。
在两河口镇大坝村,干净整洁的道路和错落有致的房屋让人耳目一新,村民何雁飞每天早上都会将自家清扫的垃圾倾倒到路边的垃圾箱里。他表示:“以前的垃圾都是自己扔,扔得多了就用土埋,结果到处都是白色垃圾,感觉到处都臭烘烘的。现在有垃圾桶和专业的人来收走,干净多了。”
自2016年以来,两河口镇在各村设置了垃圾箱,并根据村情实际,科学合理地设置垃圾收运点,确保村民生活垃圾有固定的投放点。每天,垃圾压缩中转站的工作人员都会将垃圾收走,运往垃圾中转站进行压缩处理。
两河口镇综合执法队队长马喜洋介绍:“每天的压缩量在1吨左右,压缩满后会联系专门的转运公司,由密闭的大车运送到城区中转站,再由县级进行处理。”
然而,仅仅集中收运垃圾是不够的,垃圾分类也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一环。在宝源乡,当地科学制定了《垃圾分类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探索解决垃圾分类难题。
村民鲍通乾表示,以前我们把厨余垃圾和生活垃圾混在一起扔,现在在政府和村里的宣传下,我们开始实行垃圾分类,环境卫生变得更好。
宝源乡联奉村党支部书记王陈说:“我们的垃圾分类分为餐厨垃圾、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实施垃圾分类后,村里的环境卫生明显改善,走到哪里都是干净整洁的,群众反馈都很好。”
赤水市正在不断完善城乡垃圾收运系统,健全“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90%以上。
赤水市环境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刘中苹说:“目前全市已建成并投运的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共有16座,城乡生活垃圾每天收集后都会拉到压缩中转站进行处理,再由专门的外运车辆运往习水、仁怀焚烧发电处理厂,实现了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的城乡全覆盖。”(杨春艳)
一审:余从源
二审:王信姚腾
三审:唐全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