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楚雄]寒露至,微风凉,赏菊白瓷上,秋日山景黄

身边24小时 2024-10-08 21:10:41

寒露惊秋晚

朝看菊渐黄

今日寒露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

秋季的第5个节气

此时节

秋意渐浓,气爽风凉

寒露如玉,夜凉似水

今天的

“遇见楚雄”系列报道之

“文物楚雄”

邀你鉴赏清浅绛彩“陶渊明赏菊图”帽筒

看白瓷上绘陶渊明赏菊图

品生动的人物造型与细腻的笔法

一同感受深秋的氛围

海报刘思怡

文物赏析

清浅绛彩“陶渊明赏菊图”帽筒

瓷器。圆柱形,直口,圈足。白色胎身,筒壁有6个梅花形镂孔。主题纹饰为陶渊明赏菊图,该图源于中国绘画中的“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周敦颐爱莲、陶渊明爱菊、林和靖爱梅鹤”。画中主要人物陶渊明高卧于松树下的篱笆旁,身后站立一侍童手持藜杖,前方一侍童下蹲手持一束菊花,陶渊明神情专注地欣赏着菊花。画面左上方墨书:“如此秋客,云胡不爱。癸巳之秋月,客邸昌江之珠山。少川程振铭写”。癸巳年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外底足有1朱文篆书印章“同须当号”。昌江珠山即是今天的瓷都景德镇。从整体来看,该件帽筒器型端庄,胎壁光洁,挺直秀雅,色彩浅淡柔和,人物造型生动,画风飘逸,笔法细腻,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帽筒,又称“官帽筒”,通常为瓷制。产生于清代嘉庆年间,盛行于晚清至民国初年。最早是各级官员用于放置顶戴花翎的器具,后来逐渐演变为居家摆设和女儿出嫁时的必备陪嫁品。帽筒形制有圆柱形、四方形、六方形;绘画技法有青花、粉彩(浅绛彩)、珐琅彩等;纹饰题材主要有山水、花鸟、人物等。帽筒作为清代瓷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同时也是一种吉祥器物,常常被作为礼物赠送给亲朋好友,寓意加官晋爵、步步高升。

菊花为寒露时节最具代表性的花卉,处处可见它的踪迹。和大多数春夏盛开的花不同,菊花是反季节的花,越是霜寒露重,越是开得艳丽。寒露三候中的“菊有黄华”,指的正是菊花此时普遍开放。它是花中“四君子”之一,清丽淡雅、芳香袭人、清逸脱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高洁、坚贞、淡薄、隐逸等品质,蕴含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等寓意,深受各族群众喜爱。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秋季的第5个节气,于每年公历10月7日至9日交节。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节气,气温明显下降,昼夜温差较大,清晨的露水开始带有寒意,寒生露凝,因而称为“寒露”,标志着深秋即将到来。寒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意思是寒露时节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天气渐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其外壳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遍野金黄。农历九月又称菊月,寒露时节,菊花通常进入盛花期。

来源丨楚雄州博物馆

一审丨刘思怡

二审丨李彦锟

三审丨邓堃

©楚雄州融媒体中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