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也是沉重无声的大山!”广东,83岁的母亲将自己46岁瘫痪的儿子毒杀,后来到公安局自首,在法庭上听了她的经历后,所有人都流下了眼泪。 1934年,她出生在广州市,而她的家庭也算是普通家庭。 在那个年代女性结婚都是需要父母介绍的,而女性大大多数也是不需要上学的。 在工厂里,她遇到了自己的丈夫,两人很快组建了小家庭,生下了大儿子黎国坚。她经过父母的介绍来到了工厂工作,并在工厂里认识了自己未来的老公。 两个人认识之后,慢慢的生出感情,并在不久后组成了自己的家庭,还生下了健康的大儿子黎国坚。 之后37岁的王宛兰再次怀孕,全家人都沉浸在即将迎来新生命的喜悦中。 但谁也没想到,小儿子黎国恩出生后,很快被诊断出患有唐氏综合症。 为了能够更好的照顾自己的小儿子,她决定将自己的工作辞掉了,并在家里一心一意的照顾自己的孩子。 每一天,她都要面对无数的挑战:教导孩子站立、行走,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简单的词语,希望他能学会说话。 直到2001年,他的病情再次加重回国,而这次他再也不能够站起来了,变成了只能躺在床上的病人。 而王宛兰的丈夫也为了这个家不断的打拼,经常会不分白天黑夜的干活,他不仅要撑起这个家庭,还要面对儿子不断发展的病情。 巨大的压力让他再也支撑不住了,最终只留下王宛兰一个人照顾自己的儿子。 可是,她的大儿子已经成家立业了,他也要照看自己的家庭和生活,不能够经常对他的母亲提供帮助 。 王宛兰也是一个聪明人,她知道自己的重担不能够放在大儿子的身上,那对他是不公平的。 日子也一天天的过去,她也每天都在照顾自己的儿子,不分昼夜。 她的生活里没有诗和远方,只有一日三餐的柴米油盐,和儿子的点点滴滴。 每天早上,她都要精心准备黎国恩的饮食,将食物捣碎成泥,一勺一勺地喂给他。 午饭过后,她会小心翼翼地为儿子翻身,避免长期卧床导致的褥疮。 晚上一到,她就会给儿子换上干净的尿布,顺便让他保持着干净卫生。 这样的生活,王宛兰已经重复了46年。 随着年纪的增长,她已经没有前几年的好身体了,她的背也没有之前挺得直了,头发也渐渐的发白了,但她要照顾儿子的心情却是一点也没有变过。 2017年的一天,王宛兰在照顾儿子时不慎摔倒了。 那一刻,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老了,力不从心了。 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王宛兰第一次感到了深深的恐惧。 如果她走了,谁来照顾国恩?她开始悄悄地为儿子的未来做准备,四处打听福利院的情况,甚至去实地考察。 但每次看到那些健康的孩子被丢弃在福利院,没有父母的疼爱,她心中就对自己的儿子充满了担忧。 就在王宛兰即将崩溃的时候,她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震惊的决定。 那天,她像之前一样给自己的儿子做着早餐,但这一次,她的手里多了一瓶安眠药。 她将60粒安眠药捣碎后放进粥里,王宛兰用颤抖的手,一勺一勺地将粥喂给了儿子。 当确认儿子已经永远地睡去后,王宛兰擦干了眼泪,整理好衣服,缓缓走出了家门。 她像往常出来散步一样,平静的来到了当地警察局的门口,她站在门口对着一个警察表示她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她要自首。 这个案件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也有各个地方的网友表达了自己对这个案件的看法。 有人认为她的这种行为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她并不知道自己儿子的真实想法,如果他不想离开这个世界的话怎么办。 但也有人非常理解她的做法,她只是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在将来那么的痛苦,也明白她心中的不舍。 最终,考虑到王宛兰的特殊情况,法院做出了一个温情的判决:判处王宛兰3年有期徒刑,缓刑4年执行。 这个案件的判决不仅体现了法律也有人情味,也体现出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法律都会有相对应的惩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法律的威严性。 王宛兰的故事,从一碗粥引发的法律风波,到折射出的社会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王宛兰的行为源于长期照料带来的巨大压力和对未来的绝望。 46年的坚持,从最初的坚强到最后的崩溃,展现了一个母亲内心世界的复杂变化。她的选择,虽然违法,但也反映了她对儿子深沉的爱和不舍。 完善社会福利体系,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高公众对特殊群体的理解和同理心;发展智能化护理技术,减轻家庭照料者的负担。 王宛兰的故事,从一碗粥开始,却涉及了生命、法律、道德、社会福利等诸多深刻的议题。 只有政府、社会、家庭多方共同努力,我们才能构建一个更加人性化、更有温度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像王宛兰这样的母亲不必再独自承担如此沉重的负担,每一个生命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照顾。 (来源:法制时空 2022-11-18 《83岁单亲母亲含泪喂 “智”“障”儿子60粒安眠药后自首,“我实在养不动了,走之前不能丢下他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