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人员就该被这样对待吗?”浙江衢州,一农民在自家地里烧秸秆,但没想到被执法人员罚款500元,农民表示自己不会在这么做了,请他们撤销处罚,但他们不管农民说了什么,最终还是下了处罚,农民觉得非常的莫名其妙,并将执法人员告上法庭,并要求他们赔偿自己4400元,法院的判决亮了! 在浙江衢州的一个宁静乡村,金秋时节的阳光洒在广袤的田野上,为刚收割完的稻田镀上一层金色。 然而,这幅美丽的画卷很快被一缕缕升腾的烟雾打破。 70岁的余祥华蹲在田埂上,手里拿着火柴,目光坚定地看着眼前缓缓燃烧的秸秆堆。 余祥华,一个普通的老农民,从年轻的时候就一直在和土地打交道,现在年纪大了,脸上和手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辛劳痕迹。在他的记忆中,秸秆焚烧一直是农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这不仅是处理农作物残余的方式,更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智慧结晶。 它不仅能快速清理田地,为下一季耕种做准备,还能杀死害虫卵,减少病菌的滋生。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秸秆焚烧所产生的烟尘被视为重要污染源之一。 但随着时代不停的发展,现在国家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了,并且还出台了相关政策,凡是燃烧秸秆者都要面临着500元到2000元的罚款,甚至严重一点要进行拘留。 这些法规的出台,无疑给农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突如其来的禁令,让许多人如余祥华一样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 就在余祥华点燃秸秆的那一刻,一辆执法车呼啸而至。从车里面出现了几个身穿执法制服的工作人员,他们的手中拿着灭火器,便立马冲向了正在燃烧的秸秆。 在扑灭火焰后,执法人员转向一脸茫然的余祥华,开始了一场令人心酸的对峙。 相关人员严肃地告知余祥华,他的行为已经违反了法律,将面临500元的罚款。他试图解释自己并不知道这项规定,也表示愿意改正,恳求执法人员网开一面。 但是执法人员也并不打算网开一面,他们认为这是法律规定的,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 这场对峙不仅体现了法律与传统之间的矛盾,更揭示了城乡之间信息传播的鸿沟。在执法人员眼中,法律条文清晰明了;而对余祥华来说,这些规定却是闻所未闻。 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在这个小小的田间碰撞,折射出了中国快速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余祥华身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500元对于他来说几乎快要是他一个人一个月的生活费了,所以他决定要通过法律的途径合法的维护自己的权益。 他在法庭上表示自己并不知道相关政策,并要求撤销对自己的处罚,还索要了4400元的误工费等。 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后,法院仔细审查了执法过程和相关证据。但法院依然认为,当地的执法人员是依据法律进行的处罚,而这个处罚也是有所依据的。 法官指出,法律已经明文规定禁止秸秆焚烧,不知法并不能成为免责的理由。 同时,考虑到余祥华的实际情况,法院维持了最低限度的500元罚款,驳回了他的诉讼请求和赔偿要求。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环保要求之间的矛盾,折射出了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 村委会作为连接政府和农民的桥梁,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焚烧之外的选择。 将秸秆制成有机肥料、动物饲料,甚至是生物质能源,不仅能够减少环境污染,还能为农民创造额外的经济收益。 然而,这些新技术的推广还面临着成本高、操作复杂等现实困难,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在严格执法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处罚人员的实际困难。 对于像余祥华这样的老年农民,或许可以采取先教育后处罚的柔性执法方式,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它不仅是一场关于环境保护的博弈,更是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农民、媒体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 只有充分尊重农民的传统习惯,同时又不断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才能真正实现环境保护与农村发展的和谐共生。 (来源:大树看法 2023-02-10 《“焚烧秸秆,污染环境,罚款500”农民焚烧稻草被处罚,怒告城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