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于洋:全国美展作为风向标和加油站的意义

钱江晚报 2024-10-12 13:08:13

潮新闻客户端美术报于洋

面对当下的美术创作与美术展览,如果我们以“主干道”和“立交桥”两个层面来看,以全国美术展览为代表的国家美术展示平台无疑首先是这条“主干道”,它所呈现的是姿态、价值和范畴,是国家视角、共鸣诉求和家国主题的视觉叙事,这也决定了全国美展的底色。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的13个展区,我参加了其中7个分展区的开幕和研讨,对整个全国美展中架上绘画包括壁画、漆画、年连宣等门类作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刻感受到美展呈现出“立交桥”的多元互补、并行不悖的特质。从这些作品的题材、风格和面貌来看,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确实代表着我们对于近五年中国美术最高水平的检阅。在本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区,既让我们看到以本土绘画手法进行中国式叙事的多种样态,又呈现了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在新时代的成就与新貌。以中国画展区为例,主要感受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主题表达和艺术语汇上,呈现为以传统的中国画语言对于新质生产力和新时代社会生活的拓新表达。在这点上,尤其是汇总到中国美术馆后综合来看,以艺术本体语言来表现大国重器、日常生活、乡村生活、都市语境这些题材,比前几年或者比前几届展览在作品的面貌上、生动度上有所提升。艺术家还是开动了脑筋的,而且通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实践,真切地表达这种情感。

(银奖)陈治、武欣少年强177cm×231cm天津中国画

如何以小切口进入到图像表达,这也是前面几届艺术家积累起来的经验。这次展览里,从工笔画作品到带有写意性笔墨表达的作品,我们都可以看到,中青年的艺术家也不想做重复的创作,虽然拓新有很大的难度,但他们在努力探索,并涌现出了高质量的作品。如陈治、武欣的《少年强》以工笔人物画的语言,表现体校训练馆中一群举重少年日常训练的热烈场景,扎实生动的人物造型,和工笔重彩艺术清整简洁的画面结构,连同对于青少年群体侧面形象的清新展现,都是作者上届美展作品风格语言的有机延续;李传珍、吴筱蘅的《暖》则以城市农民工劳动者与家属在工棚中聚餐时视频连线子女的瞬间描绘,巧妙呈现了为城市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劳动者们,在日常生活中浓浓的温暖亲情,鲜艳的色块、概括的轮廓线和画面中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表现,都强化了这一主题的深度。

(铜奖)李传珍、吴筱蘅暖240cm×210cm北京中国画

其二,在形神关系和图像范畴上呈现出图像的精致化和中国画本体的兼容,当然也由此呈现出二者的矛盾。当然仍会有些作品存在“画照片”、有“AI味”的现象,而如何在图像时代来抵御或者是内化、消化媒体图像对于美术创作、对于架上绘画雕塑的影响,成为摆在今天美术家面前的新的课题。事实上,传统画论围绕形和意的关系的讨论已经有很多精彩的表述。如何摆脱因为“形”的过于拘泥而忽略对“意”的深化,这也是很多作品聚焦的课题。

(金奖)罗玉鑫休戚与共240cm×200cm广东中国画

像这次的展览作品中,罗玉鑫的《休戚与共》,作者把传统工笔画那种翎毛走兽的画法和带有现代构成意识的影像感的现代图式相结合,呈现了极地冰原上的北极熊的一家和海水中的鲸鱼生灵的图像,那种美好的幻想像童话般的表达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很多的作品也把工笔画的谨慎和生活形态的自然相统一,避免画面走入过度制作的僵化境地。

其三,在构图语汇和形式语言上,呈现出构成性的图式语言和图像图景的更新和拓展。与以往一样,因展览中国画作品征稿规定作品装框后最长边尺寸不超过240厘米的尺幅上限,很多作品选择以最大尺寸的方构图、满构图,来实现视觉冲击力的最大可能,也有很多作品,采用了九宫格、黄金分割、摆画阵的方式来改变和呈现,这都是在图式上的新的拓展。如张静的《中国速度·动感号》以红白蓝色条平行掩映的明快色调,与纵向划过的斑驳机理相配合,象征性地呈现了动车组列在时空中高速穿梭的场景;杨文森的《晨晖行动》以晨曦中海平面上空军伞兵训练的一幕为表现主题,诗意地展现了人民空军为守护祖国的蓝天、保卫美好家园所做出的艰苦奉献。

(铜奖)张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30cm×220cm四川中国画

其四,在媒介形式和画面样式上呈现为媒介材料的创新、拓展和笔墨范式边界反思构成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这点上,这次展览也将很多带有实验性和图像新意的作品选进来,如郝世明、傅云的《茂远》将中国绘画传统画法中的双勾线进行繁复而富有秩序美感的叠压组合,形成意象化的山水、草木形态,巧妙融合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抽象与具象的审美意趣;路璨的《奏鸣曲》将黑白影像质感的水墨呈现,融于交响乐团钢琴、大提琴、小提琴、手风琴演奏场景的节奏与韵律之中,以灰度色调的微妙色阶呈现出黑白纵横、直线与弧线的视角交响。

(银奖)申卉芪小兄弟200cm×240cm北京中国画

其五,在对于写意精神的着意追寻上,体现在有意强化关注的“写意”和客观上写意精神的缺失与转换。靳尚谊先生在中央美院毕业展上谈到了写意话题,本届全国美展也在作品遴选上有意强化对写意作品的关注。如申卉芪的《小兄弟》以富有“壮气”和个性张力的笔墨造型,生动描绘了七个少年小伙伴活力四射、青春洋溢的身姿,率性挥洒的写意线条,充分释放了笔墨的书写性活力,人物群像的大尺幅呈现也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与升华了当代水墨人物画的视觉表现力;杨星空的《丰收》以传统写意花卉的画法表现西北地区与天相接的大片棉田,画面中留白的棉朵巧妙呈现了中国写意绘画的特色,实与虚、满与空、黑与白的对比与转化,也有力强化了主题呈现。

(银奖)裴书鸿白露200cm×200cm北京中国画

本届美展的中国画展区为我们带来了很多富有学术性的建构和启示,当然也有很多指向未来发展的思考,比如说近五年来的中国画体现出了哪些新中国画笔墨语言的本体性?中国画创作和文化形态核心的主旨的写意精神在今天如何拓展?还有图像时代和融媒体时代的中国画在当下正遇到哪些亟待解决的攻坚难题?这些都是这次美展凸显反映出来的问题。整体上看下来,不同展区有几点相通的感受:

第一,在图式上还是有趋同的现象,同样一个图式套用到国版油水彩、壁画、漆画可能表现的图像没有更大的差别,而是图式图像的套用,也体现出各个画种的本体语言的深掘程度还有待提高和挖深。

第二,整体看上来有这样的感觉,面对这些表现手法多元、各具特色的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漆画,一个整体感受是:面对这些表现手法丰富多元、各具特色的中国画新作佳作,与其说我们在展厅中寻找笔墨,不如说在寻找画意;与其说我们在作品中探寻创新,不如说是在发现时代。或者可以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发现那些作品中,隐秘蕴涵在画作中的时代精神。

第三,这次美展还是有很多作品在不断地寻找时代新意,今天我们强调新时代的新经典,如果从未来学的视角,多年以后我们看到这些作品还能辨认出是21世纪20年代的作品,真正属于这个时代,而不是其他时期的作品,就是这个时代创作的成功与贡献。我想,这也是全国美展作为风向标和加油站的导向价值与时代意义。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科研处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本文据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进京展学术研讨会发言内容整理,并经作者审阅。整理人:叶芳芳。)

0 阅读:5

钱江晚报

简介:钱江晚报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