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孙燕通讯员王蕊江晨
2023年底,电视剧《欢迎来到麦乐村》热播,让大家把目光聚焦到了中国医疗队员在非洲大地书写的救死扶伤故事上。这部电视剧不仅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一院”)取景,甚至还有浙大一院医务人员参与指导和演出,更真实地还原了援非医疗队令人敬佩的点点滴滴。
彼时正值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写给援中非中国医疗队的回信内容深深鼓舞着远在万里之外的援非浙大一院医疗队队员以及全院职工。
“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殷切期望至今萦绕耳边。
自1968年起,浙大一院便踏上了援非医疗的征途,共派出50人次的医学专家远赴马里、中非,用精湛的医术、无私的爱心,为当地人民带去优质的医疗资源和服务。医院先后荣获“浙江省先进援外单位”“浙江省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多名援非医疗队员凭借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获得马里政府颁发的总统骑士勋章、荣誉市民等,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
第28批向29批援马里的浙一专家“交棒”
医者仁心
为患者成功“拆弹”
在遥远的马里,尼日尔河静静地穿越国土。时间回到1968年2月,浙大一院包括叶林祥在内的20余名浙江青年来到这里,没有供水、没有足够的宿舍……年轻队员们就轮流到尼日尔河里挑水,一人一盏桅灯点着煤油照明。
转眼间来到2024年,第29批援马里医疗队在马里首都巴马科的马里医院里,已经默默工作了近一年。浙大一院骨科郭方副主任医师、甲状腺外科方云主治医师在这一年中续写着援非医疗的新篇章。
马里骨科疾病患者众多,但受限于当地的医疗条件,许多重症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郭方到达后,迅速投入工作,不仅成功完成多例高难度的骨科手术,还积极传授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
9月初,郭方接诊了40多岁的男病人穆萨。穆萨在骑摩托车时出了车祸,为了筹齐钱去医院看病,已经晚了好几个月,去时已经拖成了陈旧性肘关节脱位,关节活动功能消失。他筹足了10万西非法郎(约1200元人民币),原计划5万用于手术,5万用于住院。但他忽略了,手术前要做CT,这还需要5万西非法郎。“我看他伤口都出脓了,没钱就做不了手术,怎么办?干脆我贴钱给他做CT吧。”
同样在第29批援马里医疗队中的方云,是令人钦佩的援非“铿锵玫瑰”。
在马里医院,方云面对的是一位被巨大甲状腺肿瘤困扰了十年的非洲妇女阿瓦。这颗超过两个成人拳头的肿瘤严重压迫了阿瓦的呼吸道和血管,随时威胁着她的生命安全。
面对当地医疗条件的种种限制,方云凭借精湛的医术和坚定的信念,借助远程连线浙大一院大后方坚实的保障,成功为阿瓦摘除了这颗“定时炸弹”。手术的成功不仅开创了马里医院治疗巨大甲状腺肿瘤的新篇章,更为当地医生救治提供了宝贵的治疗经验。
甲状腺外科方云在马里医院开展巨大甲状腺肿手术中
传经送宝
输送“中国方案”
在马里,旱季的炎热高温、雨季的肆虐蚊虫都助长传染性疾病高发,传染性疾病极大威胁着当地人的生命健康。半个世纪以来,浙大一院依托传染病诊治的丰富经验,持续给非洲人民送去“中国方案”。
2015年,非洲埃博拉疫情暴发。浙大一院的6名医护专家,被编入国家第3批援非埃博拉医疗救治队,赴西非开展埃博拉出血热医疗救治。虽然救治队并未集结在马里,但控制住肆虐在西非地区的埃博拉出血热,也为马里乃至整个非洲的感染病防控筑牢了防线。
除了临床诊疗、防病防疫、药械捐赠等方式将浙大一院的医疗卫生服务带到非洲,“浙一人”还通过学科建设、建实验室以及日常带教等各种形式“授人以渔”的精准援助,真正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2020年10月2日,全球新冠疫情肆虐,浙大一院检验科郭仁勇主任技师选择成为一名逆行者,启程前往马里医院执行为期一年半的援外任务。他日常穿着汗渍浸透全身的防护服,承担各项检验工作,在救死扶伤的同时,努力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向马里同行倾囊相授。当地疫情严峻,核酸检测能力低,他积极联系和协助筹建马里医院PCR实验室,指导马方人员进行实验室空间布局、设备和人员配置等方面的优化,并顺利开展新冠、HBV、HIV等病毒核酸项目的检测。不少援助设备年久失修、无法使用,他担当起了检验科的设备工程师,让多台搁置设备“起死回生”。
检验科郭仁勇两次援非,和当地同事结下深厚友谊。
不仅如此,浙大一院援非医疗队员还努力填补了当地医学多项空白:
2012年,普胸外科屠政良主任医师在马里医院首次成功对1例14岁的男孩进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并现场演示和传播;他开展的纵隔镜和胸腔镜等微创手术项目,填补了马里胸外科微创手术空白,将所知所学倾囊相授;
眼科周天安副主任医师在马里承担了建设眼科的重任,不仅完成所有的眼科检查、治疗工作,还进行仪器的安装调试、积极做好临床带教工作,为马里人民培养了自己的眼科医生;
骨科余列道副主任医师在马里医院成功开展了马里首例结核胸腔手术,让瘫痪的16岁少女重新站了起来。他和当地的医护人员、医学生结下深厚友谊,至今仍密切联系,余列道还推荐马里医学生前来中国留学学医。
骨科余列道(右)让瘫痪在床的马里女孩重新站起来了
“浙一人”输出的不仅是技术和方案,更有沉甸甸的爱。在马里的日子,不管到多晚,呼吸内科陈水芳主任医师总是坚持每天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当地老百姓深受感动,曾向他送羊表示感谢,被一句“这是我应该做的”婉拒。他还身兼数职,不仅是医生还做护士并兼第21批中国援马里医疗队总队会计,因耐心细致、态度认真、表现突出,陈水芳被授予“骑士勋章”。
中马友谊跨越山海
援非医疗薪火相传
正因疾病无分疆界、毋论贫富,“浙一人”时刻待命、无问西东。
56年来,浙大一院始终积极践行公立医院责任与担当,特别是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以来,院党委更加高度重视援外工作,选拔出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精兵强将主动承担医疗援外项目,派遣了涵盖全院多个重点学科的医疗骨干人才远赴非洲,为当地患者带去断肢再植、脑动脉瘤手术、超声介入治疗、肿瘤放疗等多项技术。
医院尽全力做好“大后方”,向马里医院捐赠了成套的医疗设备,通过互联网医院与万里之外的马里开展远程会诊服务,为当地患者提供更完备切实的医疗方案。对于万里之外的援非医疗队员,不仅默默支持着他们的医疗工作,还在出行前为他们做好各项体检、全面落实有关队员各项政策待遇、做好对家属关心关爱等,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明灯一盏传九洲,阳春万里风化雨。怀揣大爱与担当,浙大一院持续开展的援非医疗工作,不仅仅改善了非洲人民基本医疗卫生状况,也加深了中非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通过医疗援助,浙大一院展示了中国医务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和崇高精神。同时,援非医疗工作也为浙大一院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储备了人才、锻炼了队伍,反哺医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今年是浙大一院建院77周年,一代代浙一人将继续用仁心仁术,让中马友谊代代相传。万里奔波,只为非洲兄弟别来无恙;躬行不辍,惟愿寰宇天下无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