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暗时刻的人性之光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0-14 15:31:57

▌孙帅

“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了谜”,《后会无期》这句脍炙人口的歌词背后,竟埋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而且主角不是“一个人”,而是828个。1942年10月,载有1816名英军战俘的日军运输船“里斯本丸”号,在浙江舟山海域被美军潜艇击中沉没,当地渔民英勇营救起384名落水战俘,但仍有828个年轻生命长眠海底。

2014年,在当地拍摄电影《后会无期》的主创团队听说了这段往事,韩寒将其写进歌里,而方励决定探寻其背后的尘封史实。之后10年间,方励带着沉船的声呐影像,辗转多国拜访幸存老兵、遇难者家属等相关人士,制作完成了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这段“沉没”82年的历史,连同数百个家庭延绵不绝的悲恸,终于浮出海面。

方励以历史探寻者、海洋科学家、电影导演三重身份牵引着追踪历史全貌的进程,一条线索通过科学探测和翔实史料再现船难的背景、过程和具体坐标,另一条线索则呈现船难对当事人及亲属的深远影响。影片成功做到两条叙事线索之平衡,方励也明确指出,“讲历史只是电影中很小一部分,更多是讲人的遭遇,讲战争背景下的亲情、爱情、友情。”

纪录片导演通常会与镜头保持距离,来保证影片的客观性,本片开场也表明对真实性的坚持——“Everythinginthisfilmistrue”。但方励罕见地打破常规,不仅选择本人出镜,以线性结构一路陪伴、引领观众,且没有刻意克制个人情绪,把发自内心的触动“分享给大家”。因此,本片具有了“元叙事”的特质,不仅客观交待历史事实,也完整记叙方励拍摄纪录片的过程。这一创作手法博叙事电影之长,人为“干预”并不意味着对真实性的破坏,反而借力创作者的主观视角和好奇心层层追溯、刨根问底,观众得以在抽丝剥茧般的沉浸式观影中,切身目睹一场撼动人心的“三幕式”历史悲剧。

调查“世越”号沉没的韩国纪录片《那天,大海》同样试图还原事件全貌,但方励仅仅把纪实复刻“里斯本丸”号沉船过程当作“钩子”以引发观众的本能关注,本片内核在于完成一场宏大历史叙事之下的微观书写,展现被卷入战争的普通人如浮萍般摇曳的命运。

正因如此,导演剥离了所有人物的标签、立场,使其回归到“人”之身份本质,着力刻画每个家庭的生离死别。我们看到,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哭着倾诉,自己唯一一张全家福照片,是香港报纸抓拍的一张新闻剪影,照片中母亲领着姐姐站在队伍里回望,而队伍末尾,父亲拎着一个婴儿提篮,其中躺着刚出生的她,此后不久父亲被俘,自此阴阳两隔。再如,一名士兵专门给尚不更事的五岁弟弟写信,用简单的字词嘱托他照顾好母亲,弟弟长大后才懂得,这封信是哥哥欲说还休的遗言。又如,一位妻子在沉船后三年,才收到亡夫在上船前寄出的最后一封家信,信的结尾写道,“我在这边身体很好,我相信我们很快就会团聚”。

随着一封封信件、照片逐渐铺开,战俘们的形象丰满起来,他们在和平时期是无线电爱好者、牙科医生、语言学研究员,但在“里斯本丸”号上,他们成为明知凶多吉少也坚决出面交涉的翻译,将救生圈让给同袍的士官长,安抚恐慌情绪、号召大家“像英国勇士一样死去”的上校,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交织出巨大悲怆感。同类型纪录片《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里有一句话,“多一个人见证,历史就多一份意义”。让海底的亡魂被看见、被思念、被告别,从多维角度还原生命之“未尽事宜”,如此便是本片的最大意义。

东极岛上有一尊著名塑像,展现神话人物陈财伯在雨夜舍命为渔船指路的传说,象征着勇敢与无私;而“有人落水,我们就要去搭救”,正是沿岸渔民最朴素的伦理信仰。82年前的那个夜晚,当255名青浜岛渔民发现落水的英军战俘时,不顾日军枪炮追击,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冒着生命危险救下数百条人命,并倾尽所有食物、衣物,用祖祖辈辈传承的勇敢和善良,温暖了受尽暴行折磨的战俘们。这一跨越国别、种族、语言的大爱和大义之举,在至暗时刻点燃了人性之光,成为影片中最为感人的篇章。

曾被《后会无期》取景地之名吸引,我于2023年国庆假期前往东极岛游览,期间偶然去到临近的青浜岛徒步。之前只听闻附近海域曾有一艘沉船的我们,从当地人口中得知岛上有“小孩洞”这一里斯本丸事件重要遗址,并进一步了解到当年在日军的大规模登岛搜查中,渔民们为保护战俘,将其中3人藏匿在人称“小孩洞”的洞穴庇护所中长达5天,直至被安全转移。我们一行人因路途太远,恐来不及赶上返程轮船而无奈放弃。如今,看到影片里方励亲自钻入小孩洞遗址一幕,实在感同身受,关于青浜岛的记忆浮现眼前,何其有幸曾在无意间完成了一场迷影之旅。

去年青浜岛之旅结束后不久,妻子便怀有了身孕,而今电影上映之际,孩儿小山已满月有余,冥冥之中,生命的律动仿佛是那样不可思议。近日,又传来《里斯本丸沉没》将代表中国大陆角逐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的好消息,愿这段历史被更多人“看见”!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