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河南省一个农民在自家竹园里,无意间挖出了13个黑乎乎的大陶缸,黝黑的缸体透着一股古老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想要探个究竟。 他小心翼翼地把陶缸搬回家,妻子看到这些黑乎乎的缸,顿时脸色大变,觉得晦气,想要他赶紧扔掉。 他竟然心血来潮,偷偷把东西藏了起来。没想到这个举动,竟然帮国家保存了一件稀世国宝,还揭开了一段千年尘封的历史。 你敢信? 国宝级文物,差点成了腌咸菜的缸子! 这事儿还真就发生在979年的河南。 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挖地里挖出来个大宝贝,差点因为家里人嫌“晦气”给扔了。 这宝贝到底是什么? 还得从头说起。 那年正月初八,河南汝州纸坊乡,老农李建安出门买菜,路上碰见个老头,说自家苹果地里挖出不少红陶片。 李建安一听,心里咯噔一下,这可不是小事。 他以前当过民办教师,还学过点考古的皮毛,知道这玩意儿八成是古董。 他一回家,就迫不及待地跑到苹果园里。 到了地里一看,果然有红陶片,拼拼凑凑,像个尖底陶罐。 他立刻明白,下面肯定还有东西! 二话不说,抄起家伙就开始挖。 好家伙,整整挖出了一坑宝贝! 13个大小不一的陶缸,整整齐齐地码在坑里。 李建安喜出望外,连夜把宝贝运回家。 妻子一看,问他这是什么,他顺口说是在地里挖的,还想着洗洗能做成咸菜。 结果第二天一打开,傻眼了,里面居然是人骨头! 老婆当场就炸了,这也太晦气了,赶紧扔了! 李建安哪舍得,嘴上答应着,转头就把宝贝藏单位去了。 他觉得这东西肯定不简单,得上交给国家。 他找了县文化馆,想请他们派个专家来看看。 结果,文化馆的人听说是破陶罐,根本不当回事,拖了两年都没动静。 李建安不甘心,又跑到文化馆磨了半天嘴皮子,馆长才勉强答应让他把东西拉过去看看。 李建安二话不说,找了辆架子车,吭哧吭哧拉了十几里地,终于把宝贝送到了文化馆。 馆长一看,嘿,还真有点像那么回事儿,但具体是啥,他也说不上来。 最后,只给了李建安5副线手套,作为“鼓励”。 李建安虽然有点失望,但总算把宝贝送出去了,心里也踏实了不少。 谁知道,这13个陶缸,竟然在文化馆的角落里吃灰了大半年! 有一天,郑州市文联主席张绍文来文化馆串门,一眼就看到了那堆宝贝。 他仔细一看,发现其中一个陶缸上竟然画着一幅生动的“鹳鱼石斧图”! 张绍文顿时意识到,这可不是普通的陶缸,这可是国宝啊! 他赶紧找人把这幅图临摹下来,还写了一篇文章,把这事儿捅到了《中原文物》杂志上。 这下热闹了,专家们都来了,仔细研究这批陶缸。 结果证实,这些陶缸是距今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时期的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尤其是那件“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更是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彩陶画”! 消息一出,轰动全国。 这批差点被当成咸菜缸的宝贝,终于得到了应有的重视,被紧急送往河南省博物馆,最终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李建安因为无私奉献,大家都传颂他的好故事。 这件事提醒我们,保护文物,大家都有责任。 谁也不知道,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破烂”,会不会是沉睡千年的国宝。 只有每个人都提高文物保护意识,才能让中华文明的瑰宝,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