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某农村田埂上,王大爷独自挥汗如雨地收割着麦子。他已年过六旬,皱纹爬满了脸庞,双手布满老茧。望着身后的麦垛,王大爷不禁陷入沉思。 王大爷曾经是村里德高望重的小学教师。学生们亲切地称呼他"王校长"。然而,命运弄人。儿子儿媳在外打工时不幸遇车祸离世,留下三个年幼的孩子。王大爷不得不担起抚养孙辈的重任。 从此,王大爷的生活陷入困境。微薄的退休金和种地收入,难以维持一家五口的开销。大孙子小强成绩优异,却面临辍学的风险;二孙女小美绘画天赋出众,无奈负担不起美术班学费;最小的孙子小亮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急需手术治疗,家中却筹不到钱。 "爸,您歇会儿吧,喝口水。"小强递过一个搪瓷缸。 王大爷接过缸,咕嘟咕嘟灌了几口:"没事,爷爷还行。再干一阵,今天争取把这块地收完。" 就在这时,隔壁田地传来机器的轰鸣声。王大爷抬头一看,是村里的潘丽开着收割机过来了。 潘丽是村里数一数二的致富能手,不仅种地养鸡,还开了一家农机合作社。她停下收割机,走到田埂上。 "王大爷,您这是还在用镰刀收割啊?太辛苦了!"潘丽关切地说。 王大爷苦笑:"哪有办法,买不起收割机。再说,我这把老骨头,也经不起颠簸啦。" 潘丽听后若有所思,忽然提议:"王大爷,不如这样,我帮您把剩下的麦子收了吧,您今年的麦子就当是我收购了。" 王大爷连连摆手:"哪能让你白干活儿啊。再说,我这点麦子,你收购了也没啥赚头。" 潘丽笑了:"王大爷,您别客气。就当我为乡亲们尽点儿绵薄之力。再说,您教过我女儿,我也算是您的学生家长。这份人情,我无论如何也要还的。" 王大爷被潘丽的真诚打动了,眼眶有些湿润。他点点头,道了声"那就谢谢你了"。 不一会儿,在收割机的轰鸣声中,王大爷田里的麦子被飞快地收割完毕。潘丽又帮着把麦子装上三轮车,送到了王大爷家的院子里。 王大爷坚持留潘丽吃午饭。两人在葡萄架下纳凉,一边吃着王大爷亲手包的饺子,一边拉起了家常。 潘丽这才了解了王大爷家的困境。她沉默许久,说道:"王大爷,我小时候家里也穷,多亏了乡亲们的帮衬,才有了今天。我现在有能力了,也应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您放心,我会想办法帮孩子们的!" 王大爷热泪盈眶:"丽啊,你有这份心,大爷就感激不尽了。这世道啊,还得靠咱老百姓自己互帮互助啊。" 消息传到了县城。县领导闻讯后,专程来到村里,看望慰问王大爷一家。 在各方的帮助下,小亮终于做了手术,病情得到了控制;小强获得了一笔助学金,得以继续学业;小美的画作在县城展出后,被一家画廊相中,获得了长期资助。 王大爷一家的生活渐渐好转。村民们也被潘丽的善举所感染,纷纷加入到互助小组中来。那个夏天,爱的种子在麦田里生根发芽。 秋风起,麦浪翻。又是一年收获时。望着金黄的麦田,王大爷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