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提要】论小柴胡汤证误下后的三种转归及治疗。
【词解】
[1]蒸蒸而振:蒸蒸,这里指正气由内向外之势。振,指周身振动,即战汗的具体表现。
【释义】伤寒五六日,出现“呕而发热”者,是外邪已入少阳,当用小柴胡汤治疗。若误下,可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小柴胡汤证仍在,仍可与小柴胡汤。药后正气得药力相助,奋起与邪交争,出现蒸蒸发热、振栗作汗的情况,其病邪可随战汗而解。二是误下后,邪热内陷,与痰水互结,形成“心下满而硬痛”的大结胸证,治用大陷胸汤。三是误下后,损伤脾胃之气,邪气内陷,致使寒热错杂于中,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痞塞,形成心下痞,治宜半夏泻心汤。“但满而不痛”与大结胸证的“心下满而硬痛”对比发明,说明痞证的辨证要点。《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谓:“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则是对本条痞证的补充。
半夏泻心汤具有辛开苦降、和胃消痞之功,方中半夏辛温降逆止呕,消痞散结。黄芩、黄连苦寒泄热,降逆和胃。干姜辛热散寒,温中暖脾与半夏相配,辛开散结。人参、大枣、甘草甘温以调补脾胃之虚,复升降运化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