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一个咸鸭蛋吃3天,您见过这样的地主么?我姥爷就是这样节俭,节俭得有些病态,一点一

一个咸鸭蛋吃3天,您见过这样的地主么?我姥爷就是这样节俭,节俭得有些病态,一点一点的攒钱,零钱聚整钱,然后一分一厘的买地,他一辈子没享过一天福,几十亩地就是他的命,结果全国解放,正好被划成地主,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昨天有朋友读到解放前,我姥爷吃的比雇工还差,提出质疑,说我形容得有些过了。 他说旧社会地主农忙时雇短工,为了不使短工觉得低人一等,不好好干活,吃饭是与主家吃一样的饭,但晚上地主家人是会偷偷做夜宵的。 当然有这样的地主,可我姥爷不是,他生活节俭、与人为善是出名的,晚上煤油灯都舍不得点,怎么会半夜起来偷做车的、犒劳自己? 姥爷家的几十亩地,收入微薄,那时没有化肥农药,全靠一点农家肥,种收除草,全靠人力,家里人口多,收成少,一年忙到头,要不是有加工粉条剩下的粉渣,还混不上温饱。 姥爷姥娘慈悲心,舍不得自己吃,可要饭的上门,她们都不会让空着手离开的,对待给家里干活的短工,就更好了。 她们和那些短工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一个村子,有宗法的血缘关系,相处融洽,如同《白鹿原》里描述的白嘉轩和鹿三的关系一样,红白喜事谁也离不开谁,有些剥削成分,但还是以互助为主,毕竟地主是提供部分生产资料的,这些土地也是一点点攒起来的。 据姥娘说,那个年代,家里有百十亩地的地主,都是会过日子的勤俭人,也是要一样参加劳动的,比短工要操心,家里孩子多,过得更操心,还不如短工,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那时传统的伦理道德,讲的是多子多福,但孩子多了,家业就薄了,生活就差了,如果家里再摊上个官司,有个病人,或者有孩子上学,那更要节省着过了。 葛优的名言,“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看似调侃,其实也反映了部分现实。 像周扒皮(文学人物)、刘文彩(文学人物)、曹斜子(老街大地主)这样的坏地主,哪里都有,但并不是主流,很多中小地主,所过的日子,也就温饱而已。 当然这是我的一家之言,也许是道听途说,不知道大家对解放前的地主怎么看?你们听说的,恶贯满盈的多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