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道制笔工序传承古法
201年历史底蕴融入毫间
在沈阳方城内的沈阳路巷子里,一栋青瓦白壁、素洁简约的徽派风格小楼,成为国庆节期间外地游客频频光顾的打卡地,这里就是有着中国古代制笔工艺“活化石”之称的“沈阳胡魁章制笔工艺”活态展示地——沈阳笔墨博物馆(胡魁章笔庄)。自在央视中秋晚会的《传统中国节》节目中亮相之后,胡魁章笔庄更是成为游客来沈阳打卡的目的地之一,因为在这里,游客不仅能够看到有着不同分工的多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古法制笔工艺,还会把一支支有着201年历史底蕴的毛笔带回家,让沈阳文化和笔墨文化滋养着自己的生活。
胡魁章是“中国三大名笔”之一
走进胡魁章笔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清末著名书画家李东园所题的“胡魁章”匾额,三个大字遒劲有力,一旁“中华老字号”“辽宁老字号”“沈阳老字号”三块铜牌依次排列。大厅里一个老式地炉立于中间,寓意古老技艺薪火相传。
毛笔制作素有“南羊北狼”之说。1823年,浙江吴兴毛笔商人胡魁章慕名来到沈阳,在四平街(今中街)开设了第一家胡魁章笔庄,与当时号称盛京四最之一的李湛章笔庄合作,充分汲取北派狼毫制笔的独特工艺,后又兼并李湛章笔庄,同时吸收了吉祥、文华、君文公等文具店,成立胡魁章笔庄总店,经营至今。所以说,胡魁章制笔工艺吸各家制笔工艺之所长,是北派狼毫制笔工艺的集大成者。
沈阳胡魁章笔庄与北京李福寿、上海周虎臣并称为“中国三大名笔”。
1993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首批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同时也是首批“辽宁老字号”和“沈阳老字号”。
2008年“沈阳胡魁章制笔工艺”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列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23年入选辽宁省首批省级非遗工坊。
目前胡魁章笔庄已经传承八代人,历代经营者始终不渝地将胡魁章名号和胡魁章制笔工艺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全国最具有代表性的笔庄之一,也是辽宁乃至东北的一张文化名片。
坚守古法制笔技艺201年
在一楼大厅内侧的毛笔制作区,几位制笔师傅正在忙碌着,不时有游客驻足观看他们的制笔过程,但这些师傅们却是心无旁骛地继续着工作,沉浸其中的工匠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胡魁章笔庄的工作人员齐天娇告诉记者,沈阳胡魁章制笔工艺延续着已经在中国传承了近2000年的北派古法狼毫毛笔的制作传统,分为水盆、干桌、刻字等三大类,共126道工序。
水盆,是指制作笔头,全程在水中操作。主要原料为元尾和苘麻,元尾通过拔毛、泡石灰水、捋毛、梳绒、熥毛、混盂子、挑盂子、齐尖、齐材子等工序处理;苘麻通过清洗、泡制,梳理成和狼毫一样细,作为笔头的垫衬,继而经过切苘、铺苘、梳苘、参苘、脚苘的垫衬、圆头、覆盖毛等工序制作而成。
干桌,是指对水盆所制的经过风干后的笔头进行三熥五洗、精修细择,全程在灯下进行,通过绑头、选杆、剔无锋毛、剔苘、净毛、粘笔等工序,使笔锋真正达到尖、圆、齐、健的最佳书写状态。
刻字,是指对干桌完成择笔和粘笔工序后,将每支毛笔的笔名在笔杆上进行手工雕刻,有单刀、双刀两种不同的刀法,根据笔杆的不同材质和所刻的不同字体,选择相应刀法,最后打磨字口、上颜色。
经过以上三大工序,一支胡魁章毛笔才得以制成,呈献给书写者。
让游客把沈阳文化带回家
在胡魁章笔庄二楼,古朴的“胡魁章笔庄”匾额下悬挂着不同年代的“胡魁章”毛笔,恍如一个个墨透纸背的汉字,书写着“胡魁章笔庄”的百年荣光。
2023年6月,胡魁章笔庄升级为胡魁章笔墨博物馆,面积600平方米。博物馆秉承“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宗旨,以面向全社会展示、学习、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要任务,专注于传统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及文房周边的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保存中华笔墨文化这一瑰宝。“我们成立这家博物馆,一方面是想向更多人普及文房四宝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就是想吸引更多年轻人爱上毛笔、喜欢毛笔制作,更重要的是,倡导年轻人要学习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齐天娇说。
200多年来,胡魁章笔庄虽经历数次搬迁,但始终地处中街商圈沈阳方城内。胡魁章毛笔在国内外各级文化交流中成为宣传和推广地方文化的重要媒介,更跟随神舟系列航天飞船进入太空作为航天员专用毛笔在空间站书写春联福字,成为第一支进入太空的毛笔。而在沈阳文旅热的大潮中,胡魁章笔庄同样也成为游客们喜欢的打卡地,很多来沈阳的游客都把一支笔带回家,他们带走的不仅是沈阳的热情好客和底蕴丰厚的沈阳文化,还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沈报全媒体记者盖云飞
摄影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