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280万买到一套值560万的房子,真是赚大了!这样的广告语,是不是让你心动?房产中介的“内部消息”、“绝佳机会”,是不是让你蠢蠢欲动?醒醒吧!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捡漏”的背后,往往是陷阱。今天的故事,就从一个看似幸运,实则不幸的家庭说起,他们就掉进了“凶宅”的坑里。 李大明夫妇,为了给儿子准备婚房,四处奔波。预算有限,要求挺多,找个合适的房子真是不容易。这时候,房产中介小李出现了,神秘兮兮地向他们推荐了一套“特价房”。这套房子原价560万,现在降到280万了,业主急着出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咱们接着往下聊~ 这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让李大明夫妇心动不已。他们急匆匆地去看了房子,小区环境不错,房子虽然老旧,但重新装修一下就行。于是,他们毫不犹豫地签了合同,付了全款。 他们高兴地开始了新房装修,却意外发现墙里藏着个让人头皮发麻的秘密。撬开的墙壁,露出的不是砖石,而是焦黑的痕迹,仿佛无声地诉说着一段被掩盖的悲剧。经多方打探,真相浮出水面。 李大明夫妇买下的房子,曾经发生过火灾,男主人不幸丧生。这套房子曾是人间炼狱,如今却披着“捡漏”的外衣,等待着下一个受害者。 这件事揭示了买房时的一个残酷事实:买家和卖家之间的信息差距。 购房者对房屋的历史、现状缺乏了解,而卖家和中介却掌握着全部信息。 这种信息的不对等,给了卖家和中介可乘之机,他们可以利用信息优势,隐瞒房屋的缺陷,甚至刻意制造虚假信息,诱导购房者做出错误的判断。 李大明夫妇是信息不对称的受害者。他们被低价所吸引,被中介的花言巧语所迷惑,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就轻信了卖家和中介的说辞。他们自以为捡了便宜,没想到却掉进了别人设的坑。 在法律上,《民法典》明确规定,卖家和中介有义务向买方如实告知房屋的重要信息,包括房屋的物理状况、法律状况以及其他可能影响买方购买意愿的信息。故意藏着关键的信息,算是一种欺诈,这种情况下,买家可以要求取消合同,还能索赔。 面对如此明目张胆的欺诈,李大明夫妇并没有忍气吞声,他们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他们把原房主和中介起诉了,要求退房退款,还要赔偿损失。 法院经过审理,认定原房主和中介存在欺诈行为,判决买卖合同无效,原房主退还购房款,并赔偿装修费用等损失。 正义的审判,给了受害者一个公道,也给那些试图利用信息不对称牟取暴利的卖家和中介敲响了警钟。 这起案件,不仅是一个家庭的不幸,也反映了房地产市场中的一些乱象。 一些不良中介为了追求高额佣金,不惜铤而走险,编造虚假信息,欺骗消费者。 而一些卖家为了快速出手房产,也故意隐瞒房屋的缺陷,将风险转嫁给买方。 如何避免掉入“凶宅”或其他购房陷阱?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帮到你: 选中介时要挑正规的,别为了省钱选那些不靠谱的。选个大的、正规的、信誉好的中介,他们的服务更靠谱,风险也小。 多方打听消息:别光听中介一面之词。多跟邻居和物业聊聊,了解一下房子的backstory和周围的环境。现在的网络这么发达,上网也能学到不少东西。 仔细查看合同:合同不是摆设,每一个字都要看清楚。特别是在房屋信息和违约责任这些条款上,一定要仔细核对。不懂就问,别怕麻烦。 沟通记录、合同文件和付款凭证这些都要好好保存,以防万一需要用上。万一出现纠纷,这些证据能帮你争取权益。 遇到价格特别低的房子,别急着下手,多想想为什么,保持冷静。天上不会白掉好处,低价的东西背后通常藏着风险。别被“捡漏”冲昏了头脑。 对大多数人来说,买房是人生中的大事情。它不仅是挡风避雨的家,更是承载着家人梦想和希望的地方。大家辛辛苦苦赚来的钱,都希望能买到一个安心舒适的房子,而不是一个充满问题的麻烦货。 “凶宅”事件,提醒我们,在购房过程中,一定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不要被低价和“甜言蜜语”所迷惑。要主动获取信息,认真核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掉入陷阱,守护你的安居梦。 希望每个买房的人都能买到喜欢的房子,有个温馨的家。 原文刊载于一案一论2023-04-07关于“北京,一女子为给儿子准备婚房,便花费280万元捡漏了一套市场价为560万的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