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之际,我们的目光聚焦于鱼米之乡——湖南,这里不仅承载着千年的农耕文明,更以杂交水稻的科技创新,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湖南力量”。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杂交水稻不仅为百姓带来了沉甸甸的安全感,更以绿色优质的稻米,让人们的餐桌更加丰富多彩,幸福感油然而生。
记者采访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通过一组组数据,看鱼米之乡是如何给百姓带来安全感,更带来了“满足感”和“幸福感”。
超级杂交稻:屡破高产纪录,引领全球稻作革命
在袁隆平院士的带领下,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历经三次理论创新突破,五轮高产跃升,使杂交水稻在全球70多个国家累计推广应用近100亿亩。
2023年,中心选育的杂交稻品种“粒两优8022”在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1251.5公斤,再次刷新了杂交水稻单季产量世界纪录,为全球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耐盐新品种:拓荒盐碱地,开辟粮食增产新途径
在盐碱地上种出高产水稻,曾是许多人的梦想。
如今,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优质多抗耐盐碱水稻新品种“箐两优3261”已经实现了这一梦想。在全生育期3-5‰盐水浓度下,该品种的亩产超过400公斤,展现出强大的耐盐能力。
这一成果的取得,不仅为我国滨海盐渍区的粮食生产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了新的力量。
再生稻研究:颠覆传统理论,实现周年高产高效
在再生稻研究领域,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通过选育高配合力不育系和强优恢复系,培育出了一批生育期适宜、高产、优质、耐高低温的新品种。
同时,利用分子辅助选育手段聚合感光基因,实现了再生季生育期可设计,大幅提高了再生季的产量和整齐度。2022年和2023年,在湖南多个县市开展的再生稻试验示范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再生稻的推广和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4月,再生稻进入插秧期,湖南隆回县羊古坳镇雷峰村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攻关科研基地里,农民们抢抓农时,卷起裤腿埋头弯腰,将一棵棵再生稻秧苗移栽到水田中,一派繁忙的春播生产景象。
第三代杂交稻:突破“卡脖子”技术,引领稻作科技前沿
在第三代杂交稻的研发上,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同样不遗余力。通过创新研发智能育性恢复技术、荧光分选技术以及基因编辑系统等技术手段,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不育技术体系。成功培育出既制种安全又易于配组的新型智能不育系和优势明显的第三代杂交水稻组合“叁优一号”。
“叁优一号”于2020、2021年在湖南省衡南县作晚稻,分别实现双季稻周年亩产1530.76公斤、1603.9公斤,该进展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全球十大工程成就”,
△袁隆平院士盯着测产,当听闻破纪录时鼓掌大笑
目前,“叁优一号”现正在开展双季亩产1700公斤的目标攻关。
特早熟双季稻:破解季节矛盾,助力稻油周年生产
针对南方稻区稻稻油三熟制生产中的季节矛盾问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出了一批特早熟高产早晚稻新品种。这些品种的选育成功,不仅破解了稻稻油三熟制水稻油菜周年生产的关键突破口,也为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其中,特早熟杂交晚稻新品种“玉香两优001”在长沙6月28日播种,9月1日始穗,约10月12日成熟,全生育期105天以内。
2024年8-9月,“玉香两优001”在孕穗扬花期全程极端高温条件下,结实率达85%以上,稻米品质达一级,实现了耐极端高温—早熟—高产—优质的协同。
潇湘晨报记者章杨梓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