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叶祯通讯员阎京凤实习生杨佳鑫
10月13日是第11个世界血栓日,今年的主题为“血栓与共病”。什么是血栓?常见血栓是哪一类?我们该如何预防?一起来听听南宁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三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副主任、副主任医师许键普及相关知识。
病例
近日,市三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使用血栓抽吸清除系统成功为一名急性重度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清除了血栓。
患者雷女士今年36岁,因左下肢胀痛5小时到急诊科就诊,查体双下肢明显不对称。医生进行全面检查后发现,她的左下肢髂总静脉、髂外静脉血栓形成,血栓范围大,下肢肿胀、充血明显,随时都有左下肢缺血坏死、栓子脱落的可能,造成肺动脉栓塞及其他器官栓塞危险,严重威胁生命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经过会诊,治疗团队决定给雷女士施行下腔静脉滤网植入术+左下肢血栓抽吸术。手术采用局部麻醉,雷女士全程清醒,可与医生交流。术后,雷女士症状得到缓解,重获健康。
什么是血栓?
血栓,通俗地说就是“血块”,它像塞子一样堵塞了身体各部位血管的通道,导致相关脏器没有血液供应,容易造成突然死亡。
血栓性疾病包括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动脉血栓相对常见,静脉血栓曾被认为是少见病,一直未引起足够重视。
动脉血栓是心梗、脑梗的根源。目前心血管疾病中,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有所下降,然而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持续快速上升,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心梗。而脑梗和心梗以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著称。
静脉血栓是“隐形杀手”,无症状,它的可怕之处就在于绝大部分的静脉血栓没有任何症状。静脉血栓形成有三大主要因素,即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
造成血栓的常见原因
医生介绍,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比较常见的疾病,是因为各种原因所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血液呈高凝状态,血流淤积形成血栓。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如不及时处理,血栓大量脱落造成严重肺梗塞可危及生命。
常见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有四种:一、下肢制动。如骨科病人、受外伤的病人或者长期卧床的病人,下肢活动比较少,肌肉收缩不频繁,这种情况下血液流动比较缓慢,容易形成血栓。流水不腐,血液也是这样,流动速度快不容易形成血栓,相反如果活动减少,长期卧床,流动速度慢,容易形成血栓。
二、血液黏稠。如果血液比较黏稠,黏稠度高,没有吃抗血栓的药物,很容易形成血栓。
三、血管受到损伤。常见的原因是血管穿刺,血管内皮具有抗血栓的功能,遭到穿刺破坏之后,容易在破坏部位形成血栓,由少逐渐积累起来,如果再有血液流动缓慢、血液黏稠,容易在这些部位形成血栓。
四、血液高凝状态。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最常见原因。烧伤或者严重脱水、长期口服避孕药、大剂量使用止血药和脱水剂,也可增加血液的凝固性。
如何预防血栓?
世界卫生组织提醒,连续4个小时不运动就会增加患静脉血栓的风险。所以,远离静脉血栓,运动是有效的防控措施。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走路是世界最佳运动之一,既简单易行,又强身健体,不论男女老少,什么时候开始这项运动都不晚。在预防血栓方面,走路能保持有氧代谢、增强心肺功能,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防止血脂在血管壁堆积,防止血栓形成。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是预防各类疾病的基础措施。预防血栓,建议食用黑木耳、生姜、大蒜、洋葱、绿茶等;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富含维生素C和植物蛋白的食物。
高血压患者是血栓发生的高危人群。血压控制得越早,就能越早地保护血管,预防心、脑、肾损害。
长期吸烟的患者一定要对自己“狠”一点,一支烟会在不经意间摧毁全身各处血流所经之地,后果不堪设想。
加班、熬夜、压力剧增会使动脉急性堵塞,甚至会导致动脉闭塞,引发心梗。
医生提醒,对于高风险人群来说,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应立即就医,不要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