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李娇俨徐添城视频徐添城
为深入挖掘长江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突出对长江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宣传阐释,由中宣部新闻局指导,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具体协调,长江经济带和长江沿线13省区市的省级媒体联动,浙江日报、潮新闻参与协办的“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专题报道活动于10月15日正式启动。
浙江日报、潮新闻和沿线媒体记者分三路奔赴长江沿线考察记录,以丰富多彩的融媒产品见证大江奔涌。
打开地图,在以江为名的江西,“长江之肾”鄱阳湖如明珠闪耀。修水是鄱阳湖五大水系之一,流经江西超一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最终汇入长江,归于大海。
在长江的孕育下,修水之畔,名家辈出,被世人敬称为“诞生文化奇才的地方”。其中,北宋著名诗人、江西诗派“开山之祖”、大书法家黄庭坚就出生于此、埋葬于此。
我们驱车数小时,翻山越岭,来到位于修水上游的修水县杭口镇双井村,探秘影响中国诗坛900余年的江西诗派的缘起。
双井村带给我们的第一个震撼是,“有宋一朝”“黄氏一族”“区区一村”。这里昂首走出四十八位殿试进士,号称华夏进士第一村。黄庭坚祖父辈十兄弟更是先后进士及第,世称“十龙”。
黄庭坚故里工作人员梁欣苗向我们解释,“双井村书院文化发达,世代相继。而双井黄氏的兴盛,特别是黄庭坚的出现,既有家教、家道、家风的后天训导,更赖重孝悌、尚清廉、肯创新的内在动力。”
魁星阁坐落在杭山的山腰之上,高大而威严。长长的白色石阶从山脚直通那里。魁星阁内,介绍了黄氏家族的各个杰出人物,其中最著名的还是当属诗文“笔势奇纵”的进士黄庭坚。
在山腰一览修水的优美自然风光,这里不仅有东浒寨、布甲溶洞等胜景,更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淀积。或许正是有如此灵山秀水、人文奇观为基石,黄庭坚七岁便能写出清高自赏、不与俗同流合污的《牧童》,向着在牛背上横吹短笛的牧童说:“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八岁便能写出“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之句,称八岁的自己是在人间逗留的谪仙人。黄庭坚日后所书写的《御制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在如今修水县的许多政府部门里都能看到。
公元1059年,年轻的黄庭坚走出双井村、踏上淮南游学之路,一颗新星也在北宋文坛冉冉升起。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些绝妙好诗被世人吟诵千年。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歌派别“江西诗派”也逐渐形成,开启了影响中国诗坛900余年的辉煌历程。《江西诗社宗派图》中,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饶节等大诗人均位列其中。
江西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夏汉宁认为,“在欧阳修、梅尧臣、苏东坡等高峰林立的北宋诗坛,黄庭坚从诗歌规范、学问功底等方面“另辟蹊径”,强调“无一字无来处”,即在诗歌创作中提倡化用经史、诗赋词语成句。
故而,江西诗派追求“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以故为新”。其后,不仅南宋诗人或多或少受到江西诗派的熏陶,宋代以后的中国诗歌创作中,黄庭坚和江西诗派的诗歌也成为了许多诗人学习的“入门教材”。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胡迎建说,为何众多诗人师法黄庭坚?由于苏东坡才气横溢,挥洒自如,有如神行一片,非人力可致,所以向他学诗的人不多。而黄山谷诗全由学力,有轨迹可寻。加以他乐于传授诗法,人亦愿从之学,故成就后生不少。他们交游频繁,作诗唱和,切磋诗艺。这又是诗派形成、传承并扩大影响的重要原因。
清代,曾国藩提倡学黄山谷,一时间宋诗呈复兴之势。五十年后,又形成同光体诗派,其中的赣派诗人众多,远承江西诗派。
从黄庭坚诗歌人生的绮想中走出,我们绕过高峰书院,黄庭坚墓出现在眼前。门上黄庭坚后人黄君书写的楹联“杭山拥翠碧水扬波此处诗魂称鼻祖,左史垂名右军揽胜先生笔法耀千秋”,不禁让人想起当年黄庭坚的两位学生跋山涉水,从广西到江西护送他的遗体归故里的坚毅之举。
历史自有其微妙,近代中国,江西诗派逐渐沉寂,鲜有人问津,然而黄庭坚墓却年年有求诗文者探寻祭拜,甚至还有人今年从新加坡远道而来寻祖,带来对中华文化深切认同的合唱。
修水汤汤,流淌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