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孟祖平
秋雨过后的清晨,打开窗户,发现花坛上几株辣椒枝头结出许多火苗般的辣椒,在阳光照耀下闪出光亮。辣椒幼苗初出土之时,并没有引起我的关注。后来,几次大雨之后,小苗不经意地长高、开花,结出许多火红的辣椒,不仅让花坛增色,还让我有了意外的收获。
很多年前,奶奶在世时,很喜欢吃辣椒,在院内盆栽了许多辣椒。辣椒开花之时,白色小花并不显眼,待到辣椒一个个由青变红,簇拥枝头,特别耀眼。江南梅雨季节,湿气很重,奶奶烧菜之时,常放点辣椒。奶奶常说,辣椒对身体很有好处,不仅提味,还可祛除体内湿气。小时候,我不喜欢辣椒的辣味,为此,奶奶常鼓励我多吃点辣椒。
辣椒种类很多,其中,美人椒外形漂亮,角尖,微弯,细长,青时略辣,红时极辣。线椒辣度不高,奶奶常用来炒菜,烧熟后碧绿有清香。灯笼椒,敦实圆润,又称圆辣椒,味道香脆,有红、青不同品种,由于圆青椒没有辣味,小时候,我常吃这种辣椒。
辣椒历史与浙江有渊源
辣椒是古老的植物,原产于美洲大陆,传入中华大约在明朝时期,当时被称之为“番椒”,据明末钱塘人高濂《草花谱》记载,最先吃辣椒的,是长江下游地区的“下江人”,当时“下江”包括江苏、浙江等省,因此,江浙地区食用辣椒历史比四川、湖南等地还要早。如今,浙江衢州、桐庐、建德一带还保留着吃辣的习俗。
后来,辣椒传入长江上游及西南地区,在云、贵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深受欢迎,当地人对神奇的辣味,欲罢不能。清代末年,湖南、四川人食辣已成习性,每饭每菜、非辣不可,连汤里都要放辣椒。后来,辣椒成为川菜主要作料,由于当地盛产花椒,花椒之“麻”与辣椒之“辣”形成的麻辣风味,渐渐成为川人基本味标。据说,四川人爱吃辣椒的原因,与四川地处盆地、气候潮湿有关,吃辣椒会使人体血液加速,全身冒汗,身上湿气就可驱出体外。
古代“椒”特指花椒,用途广泛
在辣椒传入中华之前,中华祖先餐桌上的辛辣之味,主要来之花椒、姜、大蒜、茱萸和紫苏等食材。在明代之前,辣椒之椒,特指花椒。花椒在中华历史久远,早在《诗经》中就提及,其枝叶、果实均有浓郁辛香,果实就是可食用的花椒。花椒,在古代词典《尔雅》中称为“檓”(huǐ),也称大椒,有祭祀敬神、酿酒祝福、入药治病、定情信物、涂墙驱邪、烹饪调味等多种用途。
西周时期,花椒因有神秘香气,被认为是辟邪之物,最初用途是敬神祭品,常用来酿酒,作为祭祀之酒,在《诗经》《楚辞》中均有描写。据《神农本草经》记载,花椒有“坚齿发”“耐老”“增年”药用作用,花椒酒被视为“健康长寿”之酒。汉代,用椒酒敬长辈是常见的一种礼仪方式,宋代陆游诗句“曾孙新长奉椒觞,儿女冠笄各缀行”,描写的就是儿孙向他敬奉椒酒的场景。后来,花椒美酒被赋予“和合平安”美好的吉祥寓意,常作为新年饮酒。
花椒自古可入药,中医认为,花椒芳香健胃、温中散寒、止痒解腥,可除湿止痛,可治牙痛。小时候,我每次牙痛,奶奶常用花椒给我治疗,花椒含在嘴里咀嚼,没过多久,牙就不痛了。
成熟的花椒果实十分繁茂,其中,红花椒鲜红无比,饱满喜人,在古代有多种寓意,《本草纲目》记载,花椒是纯阳之物,能“温肾壮阳”,能促进生殖机能,因为多籽粒,花椒被赋予婚后“多子多福”的寓意。汉代,后妃居室之墙常用花椒捣烂和泥涂壁,以芳香辟邪,以祈求多子昌隆,后来“椒房”成了后妃的代称。
在周朝,花椒是男女定情之物,在《诗经·陈风·东门之枌》“视尔如荍,贻我握椒”诗句中,花椒已成为定情信物。在古代,“椒”常与“兰”合用称为“椒兰”,本义指花椒与兰花,皆为芳香之物,“椒兰”后来常用来比喻美好或贤德之人。
花椒调味与往事
花椒有红、青两大类,红花椒具有去腥、增香等功效,常用于卤肉、炒菜、制作花椒油、花椒粉;青花椒又称麻椒,麻味重于红花椒,在川菜中常见。花椒是香料作物,在古代常做煮茶之时的作料。
花椒味辛而麻,可调和百味,给菜肴增香,唐宋时朝,常在菜肴中使用,苏轼《仇池笔记》中提到一道唐朝流行菜“杏酱香豕头”,是将蒟(jǔ)酱、花椒和红糖搅拌均匀,敷在猪头上蒸,蒸熟之后,把骨头剔出来,色味俱佳。小时候,奶奶炖肉之时,常用花椒,有一次,奶奶用花椒炒豆芽,出锅后,清香淡雅,脆爽可口,此菜是山东孔府是一道名菜,名为“油泼花椒豆芽”,传说,曾得到乾隆皇帝称赞。
多年以前,我在《连锁经营》杂志担主编期间,曾对浙江连锁餐饮做过调研,有一次,走访一家叫红京鱼的连锁餐饮,该店有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招牌菜“绝代双骄”,用红、青花椒与黑鱼做成。有一天,该店老总刘天让服务员端上“绝代双骄”,红、青花椒用油熬制成汤料,水煮鱼浸泡其中,鲜嫩、香醇、麻辣的味道,至今让我回味。
花椒能除膻去腥,在西北地区,食用牛羊之肉之时,会放入大量花椒,能使汤清肉嫩,肥而不腻,醇香可口、回味绵长。几年前,我曾受“全民优生活”羊奶连锁品牌企业所托,去内蒙古调研,当地人请我吃手抓羊肉,鲜嫩肥美的羊羔肉煮熟后,切成大块,大盘端上,徒手抓起,蘸上花椒、盐、辣椒面,麻辣香滑,咽下去后,滋心润肺、唇齿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