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寻根·约会江南饮食文化|面细料多,铸就面食大省

钱江晚报 2024-10-19 10:25:14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郭闻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项目

·金晓阳《百县干碗与温州饮食文化》

·沈坚《浙江饮食文化史》

浙江是公认的鱼米水乡,也是公认的稻作文明发源地之一,人们的主食普遍是大米,但你知道吗,浙江还是一个面食大省!

怎么判定面食大省呢?单是在杭州,没有哪条街是没有面馆的,据统计多达2.6万家,比拉面红火出圈的兰州还多出1万家。

不但各地面店多,品种花样也多。浙江的11个地级市都有叫得响的拿手面,比如杭州片儿川、嘉兴湖羊面、绍兴次坞打面、金华兰溪手擀面等等,甚至许多地级市所辖的每一个区县,都有一款自己的特色面食。

也因此,曾有北方网友在浙江游玩时,发出惊叹:走在大街小巷,处处都有一派面食风光。沿街望去,各种包子、各种饼、各种面条,直把浙江当北方。

按理说,浙江本应是米饭的天堂,因为这里产生了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稻作文明,还因为“江南渔米之乡”的名头,一戴就是千年,自古便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可为什么浙江又偏偏是个面食大省,米面都爱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厨艺学院院长金晓阳,为记者详述了浙江面食的发展历程,那些众多的地方面食,都各有着自己的特色。

杭州片儿川图源:视觉中国

江南一隅,浙江爱面

金晓阳老师认为,作为江南水乡的浙江,面食会成为重要的地方特色美食,与中国王朝历史的变迁有非常大的关系。

原因还得要上溯至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的东晋南宋两次南迁。衣冠南渡,大批跟随着朝廷南迁的人们,带来的不仅是中原文化,还有北方大地的风俗习惯。

面食自汉代张骞传入中土以来,因小麦在北方的广泛种植,迅速成为北方百姓最日常的食物。到了宋代,当时的中国,以淮河为界,已基本形成了南米北面格局。

我们说杭州是吴方言中的孤岛,因为它深受河南方言的影响,“儿”化音成为杭州方言独特的标志。同样的,杭州乃至浙江的饮食习惯,也受到了北方影响,发生着变化。

北宋王朝的遗民南迁后,从朝廷到民间,无不怀念中原饮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面食。

移民到杭州的中原人,天天思念包子、馒头和面条,在这种思乡之情的影响下,北宋的面食文化也开始向杭州转移。南宋钱塘人吴自牧的《梦粱录》卷十六中,曾单独列有“面食店”的词条,记载“向者汴京开南食面店,川饭分茶,以备江南士大夫,谓其不便北食耳。南渡以来,几二百余年,则水土既惯,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矣。大凡面食店,亦谓之分茶店……更有面食名件:猪羊庵生面、丝鸡面、三鲜面、笋泼肉面、大熬面……”

到了宋末元初时,吴兴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罗列了长长的面食名单,有“猪羊生面、丝鸡面、三鲜面、鱼桐皮面、盐煎面、笋泼肉面、炒鸡面、大面、子料浇虾面”等等;馒头则有“糖肉馒头、羊肉馒头、太学馒头、笋肉馒头、鱼肉馒头、蟹肉馒头”10多种。

由于面食在主食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面粉需求量剧增,江南地区小麦种植也随之普遍,稻麦复种的制度逐渐沿袭下来,直至形成“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的壮观景象。

当年吴自牧就已经感叹:“南渡以来,几二百余年,则水土既惯,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矣。”南米北面喜相逢,融合得天衣无缝。

曾有人考证,杭州的“片儿川”,其实就是南北饮食融合的代表。因为“片”是佐料,笋片、瘦肉片、雪菜,象征江南;“儿”“川”寓意北方,是河南开封官话,指北方面条。

由此可见,经历南宋一朝,浙江的饮食习俗有了大大的变化,米面各占半边天。浙江就这样成了水稻产区的面食天堂。

海鲜面图源:视觉中国

从北往南,面食繁华

此时的浙江面,不但各县市都有一种特色面,还由北往南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特色,既保留了北方“重面”的特点,也衍生出了江南特有的重“浇头”。

浙北长兴人把面条往沸水里轻巧一挑,捞出来还夹生的干挑面拌上猪油酱油就极香;秋风起,杭嘉湖平原的酥羊大面,红烧羊肉做浇,一碗二两细面,只是饱腹与解腻的配角。

湖州南浔的鸭绞面与双交面,新市练市与桐乡的酥羊大面,是苏州面食文化在浙北的繁衍。

浙中的兰溪手擀面要擀上三小时面;诸暨次坞打面,要用一米长、四五公分宽的棍子压制面团数小时。面条筋道,十分符合北方人的面条观。

越往南、往东走,浇头便越是丰富,且带上了地方风物。东阳的沃面里,有肉丝、木耳、河虾、肚丝、蛋丝等各种佐料;临海的麦虾就像是面疙瘩,又像是刀削面,一小坨一小坨用刀割下,在沸水里翻滚沉浮,配上香菇、萝卜丝、蒲瓜丝、各色小海鲜的浇头;椒江的姜汤面其实是一种海鲜面,但十分有个性,因为它必须要以生姜熬汁调味,暖胃祛寒,十分适合冬天的海边。

“一直往南,到达温州时,浙江的面条之旅就将在这儿收尾,但也正是在这儿,面食开始绽放出最绚烂的一面,仿佛是为这个面食大省作个总结。”金老师说。

温州面的品类各式各样,有细面(细粉干)、粗粉干、蕃薯粉面(或成为绿豆面)、索面、麦面、米面等。温州所属的每一个县甚至一些乡镇,都有一道特色面食。大荆炒面(炒细粉干)、沙岙粉干、平阳炒双粉、猪脏粉、乐清清江三鲜面、文成拉面、泰顺米面等等还有温州灯盏糕、温州长人松糕、温州矮人馄饨、苍南马站煎包、永嘉麦饼、芙蓉麦饼……在温州连吃三天九顿面,也能轻轻松松不重样。一些外地游客一时难以接受温州人把面条当早餐的习惯,以为是不是来到了北方。

温州当地的一些面食,甚至已经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清江三鲜面,它用的食材来自乐清清江一带的跳鱼、虾、蟹等海鲜,生姜剁末与鸡蛋混合放入热油中煎成蛋饼,再将跳鱼、瘦肉、牡蛎等放入锅内炒后加水烧汤,最后放入姜末鸡蛋、面条和菜叶。

再往南,过了温州进入福建,面食仿佛用完了全部的劲,忽然就失去了灵魂,再无那般变化与灵动了。

索面,又称线面、纱面图源:视觉中国

温州索面

寓意美好

索面,在浙江起码是十几个县的特产,但以历史悠久和传说故事论,温州的索面,算得上有故事、有传统了。

索面由盐水和面做成,做好面坯置面柜中由重力自然拉长后,出柜上架手工再拉成线,晒干,整理时交叠成“8”字形,讲究细匀为佳。索面烧熟时晶莹柔滑,以清汤为伴,常以香菇葱花蛋丝或荷包蛋为佐料,淳香清素,洁白柔韧,细如银丝,婉转飘荡于清汤之中。

据说南朝陈武帝即位时,设宴要求菜肴必须具备吉祥、可口、健康和有特色的特点。又细又长的索面满足了所有要求,随后成为宫中招待贵宾的必备美食。

索面还有个故事与南宋末年永嘉民族英雄陈虞之有关,说是他在芙蓉南崖扎寨抗元时,就曾用“白纸代素面晾在竹竿上”为计退围攻的元军。

在温州,索面也叫“纱面”或“素面”。这是因为此面色白如棉,细长似纱,称“纱面”;又因为此面仅需葱花、菜油简单调味即成美食,又称“素面”;而面制成后,盘成“8”字形似绳索般置于箩筐中,又可称“索面”。素面寓意美好,是温州人馈赠亲友、婚嫁添丁、长辈祝寿的常选食材。

永嘉麦饼也是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麦饼选用高筋面粉作为原料,以萝卜丝、梅菜干、咸菜、苦菜、鲜肉等为馅;外观圆滑,两面厚薄均匀,馅到饼边;色泽焦黄,麦香味浓,口感松脆。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