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归来,杭州阿姨胸闷到无法!医生:秋天这种致命疾病高发

钱江晚报 2024-10-19 14:28:21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刘千通讯员张煜锌

今年入秋以来,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血管外科接诊了多名急性肺栓塞的病人,这些病人或饮水减少,或活动减少,都不同程度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旅游归来,胸闷无法呼吸

张阿姨前阵子出去旅游,回杭路上一路堵车,快到家时,突然感到一阵胸闷,仿佛有一块巨石压在胸口,几乎无法呼吸。

张阿姨本来还想着是坐车没有呼吸新鲜空气引起的,打算休息一下第二天去医院看看,但是老伴觉得不对劲,赶紧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把她送到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经过检查,发现张阿姨双肺大面积肺栓塞,正是肺栓塞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呼吸氧合。在进一步的排查过程中又发现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由于大面积肺栓塞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疾病,血管外科医师立马给张阿姨急诊行肺动脉溶栓吸栓手术并植入下腔静脉滤器,预防再发肺栓塞。术后张阿姨氧合及右心功能明显改善,几天后好转出院。

肺的血管被堵住了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血管外科王晓栋主任介绍,肺栓塞是一种严重的循环系统疾病,指肺动脉被血栓、脂肪、气体或其他物质堵塞导致肺循环灌注不足,引起组织缺氧和肺功能障碍。

“通俗点地讲,就是肺的血管被堵住了。被什么堵住呢,其中最常见的是血栓,而血栓最常见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的症状多样,轻重不一,常被忽视。其中,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尤以活动后明显,如上下楼梯、大便后,静息时缓解。

肺栓塞的治疗需根据栓塞面积和危险分层来决定方案。对于栓塞面积较小、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可进行抗凝治疗;若栓塞面积较大、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或右心扩大,则需进行溶栓吸栓治疗,或采用介入方法进行导管溶栓吸栓。对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可考虑放置下腔静脉滤器预防再发肺栓塞。

肺栓塞是一种相对凶险的疾病,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是降低肺栓塞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如果发现症状要及时就医。

哪些人容易得肺栓塞?

1、高龄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弹性和功能逐渐下降,血液流动速度减慢,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2、肥胖人群:肥胖与血栓栓塞性疾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3、妊娠与分娩孕妇:孕妇在妊娠期间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和子宫的增大压迫下腔静脉,导致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形成血栓。分娩过程中也可能因羊水栓塞等原因导致肺栓塞,多胎孕妇更容易导致血栓症,从而增加肺栓塞的风险。

4、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女性:避孕药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干扰机体的凝血机制,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5、长期卧床及制动或术后及创伤患者:长期卧床不动、术后恢复期间以及遭受创伤的患者由于活动减少,血液循环减慢,容易形成静脉血栓。当血栓脱落时,可能随血液循环进入肺动脉,导致肺栓塞。

6、自身免疫疾病、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者:遗传因素在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有血栓家族史的患者可能携带与血栓形成相关的基因变异,从而增加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风险。

7、肿瘤患者:肿瘤患者体内可能产生激活凝血系统的物质,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特别是肺部肿瘤、消化系统肿瘤以及血液病等患者,更容易发生肺栓塞。

如何预防肺栓塞?

预防肺栓塞需从多方面入手。

长时间坐着工作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伸展运动,如站立活动、踢腿、转动背部等,以改善血液循环。

健康饮食同样重要。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有助于降低体重和减少脂肪的堆积,从而减少肺栓塞的发生风险。

积极治疗潜在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保持血液循环系统的健康,也有助于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王晓栋主任提醒,现在正是金秋时节,容易出现“秋燥”,秋燥在中医学理论中,是指秋季天气转凉且干燥,容易损伤人体的津液,而使肺气失润,从而引发的一系列干燥症状。喝水少,血液容易粘稠,增加血栓风险,因此,可以选择一些滋阴润燥的药物用作代茶饮,如枸杞子、菊花、桑叶等,每日服用能够较好地缓解秋燥。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