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花芷》皇帝为何会怀疑太后和花家有勾结?终究是皇家无情

竹英的成长计划 2024-04-12 20:28:26

皇上:“宴惜,你好好为我查一查看看太后与花家到底是何种勾连。

我拿太后当母亲,可我这个做儿子的又被太后放在哪儿了呢?

宴惜,别的事都先放一放,先查这件,我要知道太后传信想要做什么,除了你,我还能托付谁呢?”

皇上发现太后宫中有密信传出,而且从去年冬日到如今已经发现了足足七封,而且这些信最后都传到了花家手上。

为此皇上怀疑头后和花家之间有勾结,这次让顾宴惜替他在暗中查此事。

太后和花家老太太的友谊

其实太后和花家通信并不是去年开始的,早在很久之前便已经开始了。

太后和花家通信有四十年了。

其实这背后并没有任何关于朝政的勾结,有的不过是太后和花家老太太两人多年的不变的友情罢了。

花家老太太出身侯府,父亲是侯爷,母亲是郡主,她年少性格热烈,不拘于世俗,年少的她也骑马喝酒游玩,那段日子是她最快乐的时光。

后来她成为了花家老太太,在内宅中不得不装成严肃的样子。

而年少的她和年少的太后,两人年纪相仿,家世相近,两人性格相投,成为了闺中密友。

长大后她们两人一人嫁入皇室成为一国之后困于宫墙之中,一人嫁给状元郎成为困于内宅之中。

当年花家老太太嫁人的时候太后还赏赐了两处庄子给她当陪嫁。

由此可见两人的在少女时代的关系有多好。

因为身份差别,因为世俗规矩,两人再也无法像从前那样一起游玩,一起骑马,一起品茶。

但是两人的友情并没有因为嫁人而淡漠,相反她们这四十多年来一直通信告知彼此的情况。

这样的通信成为了两人在高墙深院内的精神慰藉。

而那些信不过是寻常老友的问候罢了,所写所记都不过是生活琐事而已。

这些信,花家老太太曾让孙女花芷读过两封,其中一封的内容如下:

“淑启,稍晴起居何如?

暌违良久,拳念殷殊,日苦琐务之忧,常忆幽篁田舍,竹榻斜眠,漫抛书卷,琴觞自对,焚香煮茗。

胸中毋生冰炭,眼底肯逐风尘,旧约历历,依稀如昨,岁月不居,空嗟两地,言不尽思,再祈珍重。”

这封信写翻译过来就是在问候花家老太太最近如何,而她每日被琐事烦恼,时常怀念和她闺中一起读书,一起弹琴,一起品茶的时光。

如今岁月匆匆,两人因为身份原因分隔两地无法常常见面,无尽的思念,只希望你过得好。

信中所言没有任何的朝政,也没有太后,没有花家老太太,有的只是两位好久不见却一直惦念着彼此的老友。

看着这样的信,哪怕身在低处,心中也是有很多的温暖,而其它的信也都是这样的家常罢了。

花家被发落,太后求情

皇上:“那庄子呢,是太后赏赐花家老妇人的,她们两个从年少时就相好,我革了花家人的职发配北地,谁敢说个不字!

不成想太后的耳目竟然这般灵通,出手亦这么快,花家才有了喘息之机。”

皇上在朝堂上刚刚下令发落花家,是太后及时得到消息,用一己之力保住了花家一门的妇孺幼子。

太后之所以那么快得知消息,一方面是因为太后在朝堂上也有自己的耳目,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太后对花家的关注。

毕竟那是闺中好友的一家,所以太后及时求情保住了花家一门妇孺,并且让花家的妇女幼子能够在当年她赐予的皇庄上得以喘息。

因为皇上对花家的处置,太后心中对皇上有气,所以拒绝了皇上准备的端午家宴。

其实太后生气不仅仅是因为皇上处置了她多年好友一家,更是因为皇上处置花家的理由不过是因为一个“莫须有”的罪名罢了。

因为太后对花家的求情,因为太后对皇上的拒绝,让皇上疑心太后和花家之间有勾结。

于是皇上开始监视太后那边的情况,果然让他查出太后和花家一直有通信的情况。

皇上并不是太后亲子,顾宴惜是太后嫡孙,而凌王能够作为一名王爷至今还活着不过是因为他是太后亲子。

皇上是庶出,太后是他的嫡母,在帝王之家亲情本就淡薄,就连亲生母子的情分可能也不是很深,更何况是庶子和嫡母呢。

所以皇上其实一直对太后有隔阂,身为帝王他的多疑,让他感觉到太后对他不信任,太后对花家的求情和庇护,更让他觉得背后有阴谋。

而他不知道这背后不仅仅没有任何的阴谋,反而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最简单最纯粹的感情罢了。

而这中最纯粹的感情是身为帝王的他这一生都不会有的。

当顾宴惜得知这个任务后,心中也是感叹在这宫墙之中有谁是皇上信任的人呢?

终究是皇家无情罢了。

花家被贬的背后是帝王的“忌惮”

花家被贬其实并不是因为花屹正的忠言逆耳。

而是因为皇上早已对花家有了忌惮。

当花屹正提出让陛皇上早日立下储君已正朝纲,其实并没有说错,但是却触了皇上的逆鳞。

皇上:“花屹正,你知不知道朕忍了你很多年,你仗着所谓的骨鲠清名煽动天下士子奉你为领袖。但你忘了,大庆国姓顾,不姓花。

朕今日就成全你,卿之三族,俱革职,籍其家,流徙北地,永不叙用。”

皇上不过是因着一个由头便发落了花家,花家并无任何过错,可是伴君如伴虎,皇上的迁怒让花家被贬。

一时之间,清贵花家成为了沦为了人人避之不及的罪臣之家。

花家没有任何的错,花家一直做的不过是纯臣,花家门生遍布天下。

花屹正的著书更是天下学子必读之书,花家是大庆国文人的榜样,也是天下学子的心之所向。

而这样的花家因为在文人心中地位太高而被皇帝忌惮。

他一直忍受花屹正的忠言逆耳,那些话在他眼中成为了花屹正沽名钓誉的手段,花家的忠心在他眼中成为了一个笑话,花家在天下学子心目中的地位成为了帝王心中的“忌惮”。

身为帝王,他没有花屹正有才学,更没有花家人的风骨,而他却羡慕嫉妒一个臣子的名望甚至要盖过他这位君主。

所以他才会警告花屹正这天下“姓顾,而不是姓花”。

皇上迁怒花家,从来不是因为花屹正的忠言逆耳,而是因为他心中对花家早已心中“忌惮”。

而这一次的迁怒不过是一个处置花家的借口罢了。

但是他终究只是流放了花家,而不敢处死花家的人。

流放就还有机会重新启用,所以皇上没有对花家赶尽杀绝,这背后不是因为他身为帝王的仁慈,而是因为他身为帝王内心深处的“害怕”。

满朝上下,天下文人士子都知道花家是被冤枉的,都知道花家一门满门清贵,忠正纯良,更明白花家被贬是被冤枉的,花家一夜之间沦为罪臣只是因为帝王的迁怒。

虽然天子一怒人人自危,但是皇上终究是不敢寒了天下文人士子的心,如果真的将花家赶尽杀绝,就会寒了天下文人士子的心。

所以因为花家在文人心中的地位,皇上才会只是将花家的人流放,而不是赶尽杀绝。

不过就算是此举,也已经寒了大半文人世子的心。

帝王的多疑和忌惮,有时候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在遇到这样的帝王也是百口莫辩。

后来皇上得知花家的妇孺做起了商贩,而且顾宴惜送来的果子就是花家的人做的,而且生意很好他不高兴,因为他不想承认花家的人哪怕是女子也这么有本事。

可是听说花家的妇孺是依靠行商换来如今的生活,又放心了。

皇上:“她们既然舍了颜面做起商贩,那就自甘堕为草民了。”

对皇上来说花家的人还活得好好的他内心不高兴,但是又觉得花家的人都舍弃颜面做起了商贩便再也不是天下学子心中那个高贵的花家了。

这便是皇帝的狭隘和私心。

皇帝容不下花家的清贵之名,便让花家成为天下人的笑话。

可是他不知虽然花家的人一时间受到世人的奚落和嘲笑,但是花家的独立和坦荡最后还是赢得了不仅仅是天下学子的尊敬,花家的女儿更是赢得所有人的尊敬。

花家的妇孺更是不依靠任何人,靠自己养活了花家一门上下,而且从城外搬回了城内。

花家的男子也不曾落下功课,哪怕是身为罪臣之子,花家也依旧花重金延请名师开族学。

花家的人无论身在何处都不忘自己出身花家,是那个曾经受天下学子敬仰的花家。

无论何时,花家都不会忘记读书,不会忘记花家从来都是读书人,而花家也只出读书人。

这才是花家真正受到世人敬佩的真相,这也是身为高高在上的帝王永远无法真正磨灭花家风骨的真相。

0 阅读:212

竹英的成长计划

简介:励志深度阅读的95后小菇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