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剂量胸部CT越来越成为日常体检尤其是肺癌高危人群体检的标配。检查量激增,让我国肺结节检出率不断飙升。
广东省人民医院肺癌研究所钟文昭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长期深耕早期肺癌影像研究,为肺结节的放射组学特征提供了分子见解,有利于甄别需要早期干预的肺部结节。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著名期刊《胸部肿瘤学杂志》上。本文第一作者为李泓基博士。
95%肺结节属良性
肺癌是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危害最大的恶性肿瘤。最新公布的2022年数据显示,我国年新发肺癌病例高达106万,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的占比达到85%左右。“肺腺癌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最常见的类型。根治性手术是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较大比例的早期肺癌可直接通过手术切除治愈”。
而肺腺癌在影像学往往表现为不同密度和形态,发展趋势和预后迥异的肺部结节。钟文昭教授告诉南都记者,随着高分辨率CT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早期肺腺癌病例以肺结节的形式被发现。对于临床医生而言,从影像学检查结果中获得的数据越多,就越有可能实现对肺结节的精准诊疗,进而降低过度诊疗的风险。
数据显示,我国通过筛查发现约有1/3的普通人肺部存在结节,每年新发现或新诊断出的肺结节超过1000万例。在筛查出的肺结节中,至少95%是良性的,也就是绝大部分的肺结节不需要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研究时引入驱动基因等指标
此前,在肺癌临床领域,已经有一些研究探索了肺腺癌不同放射学成分对应的潜在分子特征。但还存在诸多不足,难以在肺结节的放射组学特征与分子特征之间架起桥梁。
钟文昭团队对1212例0-IB期肺腺癌患者进行了一致性聚类分析,将早期肺腺癌根据影像学特点分成了4组,以探讨影像学表现相似的结节在生物学行为上的共性。
肺腺癌往往都具有驱动突变。钟文昭团队对除经典EGFR突变以外的驱动突变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ERBB2、BRAF突变更多的表现为恶性程度较低肺腺癌,驱动能力较弱,单独出现时肿瘤往往长期停留在浸润前的阶段,继续合并其他突变才能获得较高的侵袭性。
而KRAS、ALK等突变似乎具有更强的驱动能力,可以独立将肿瘤驱动至较高侵袭性的阶段。结合既往文献的报道,EGFR的驱动能力似乎适中,可以驱动肿瘤发展至浸润性阶段,但也需要合并其他突变以继续提高侵袭性。
开发出灵敏的肺结节分类AI
随后,他们利用自己中心和公共数据库中有匹配CT和转录组测序的数据,进一步研究了4组患者的分子特征。总体上看,早期肺腺癌可以根据增殖活性的强弱分成2大类,增强活性较强的肺腺癌,预后更差。低增殖活性的结节,更惰性,手术治疗后复发率低。
研究人员利用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探索了4组患者的肿瘤免疫微环境。第3组虽然与第2组一样,都具有高CTR(实性成分占比)、预后不良和高增殖活性,但是第3组的免疫细胞浸润较少,免疫过程活性较低。这一结果说明,基于放射组学的聚类分析可以给肺结节的免疫微环境进行分层。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构建了一个稳定、精准且灵敏的分类器,可以准确区分不同放射特征的患者,而且可以从分化、增殖和肿瘤微环境等方面有效地区分肺结节是否会发生恶性进展。
研究人员认为,该研究成果为肺结节的放射组学特征提供了分子见解,有利于甄别需要早期干预的肺部结节。
采写:南都记者王道斌通讯员郝黎张蓝溪张诚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