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记者从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获悉,泰州市海陵区城区留鸟观测项目日前顺利落幕,共计调查到鸟类1189只,隶属于25科37属40种,其丰硕成果不仅彰显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显著提升,还生动展现了留鸟种群的多样性和活力。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城区留鸟具有数量多、种类丰富和生态类型全面等特点。其中,以猛禽为代表的有凤头鹰,以陆禽为代表的有珠颈斑鸠、山斑鸠等,以涉禽为代表的有白鹭、夜鹭等,以攀禽为代表的有噪鹃、戴胜等,以游禽为代表的有小䴙䴘,以鸣禽为代表的有灰喜鹊、乌鸫等。这些鸟类的出现,不仅丰富了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也进一步验证了生态环境改善对鸟类种群多样性的积极影响。
调查期间,技术人员在泰州市人民公园记录到一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凤头鹰。据了解,本次并非首次在泰州城区调查到凤头鹰。早在2017年,人民公园就有关于凤头鹰的记录,而本次再次记录到凤头鹰,无疑是对整个泰州市生态环境改善的有力佐证,同时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开启了新的篇章。
在整个踏勘过程中,共记录鸟类巢穴60个,包括灰喜鹊、乌鸫、黑尾蜡嘴雀、喜鹊、棕背伯劳、家燕、黑水鸡、珠颈斑鸠、红尾伯劳、黑卷尾等数十种鸟类巢穴。在调查期间,技术人员多次见到正在营巢、孵卵或育雏的鸟儿。在破壳的幼鸟中,不仅有孵出单只幼鸟的乌鸫,也有一窝孵出4只幼鸟的家燕、黑水鸡等。
在全面统计留鸟种类与数量的基础上,该项目深度挖掘并细致研究了留鸟的行为习性。技术人员通过长时间的耐心观察和精确记录,揭示了留鸟在觅食、繁殖、栖息等关键生活环节中的独特规律和特点。这些宝贵的数据资料不仅为海陵区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留鸟的生态习性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为后续的生态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和依据。
据介绍,随着海陵区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留鸟数量显著增加,特别是濒危鸟类选择在此栖息,充分展现了海陵区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和生态之美。
通讯员苏小环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曹卢杰
校对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