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二十四节气|霜降:清霜夜来白,古桕叶翻红

澎湃新闻 2024-10-23 07:33:01

今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霜降是一年中有霜期的开始,唐代白居易诗云:“凄清早霜降,淅沥微风起。中面红叶开,四隅绿萍委”,明代蓝瑛题画诗则有“清霜夜来白,古桕叶翻红。”

契合霜降时节最有名的书法札帖,莫过于王羲之《奉橘帖》,而在历代书画名迹中,对于晚秋小景的描绘,宋人观察尤其细致入微,笔下景致让人回味无穷,如南宋的《霜桕山鸟图》。

霜降食单:江南地区的桂花糖藕与敦煌文献里的蘑菇汤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霜降时节,江南的特色蔬菜——荸荠,正值丰收。江南人对荸荠的吃法很多,口感清脆,生食、熟食、做菜都可以。桂花做成美食也同样受人欢迎,例如桂花饼、桂花酒酿、桂花鸡头米……霜降时要吃的是桂花糖藕,桂花、糯米、莲藕煮成的美食,口感十分丰富。

桂花糖藕

霜降时节的柿子也到了最诱人的时候,皮肉紧实而光滑,色泽饱满而浓烈,一口咬下去,果肉如浆涌,滋味如蜜糖。俗语讲,“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中国民间霜降时节有“吃红柿子”、“煲羊头”、“迎霜兔肉”的习俗。

霜降时节的柿子

在古代敦煌的饮食里,同样不难从中组合出一份属于深秋的“霜降食单”供君品尝。敦煌人食用菌类的记录可追溯至唐朝。敦煌文献S.5927va中记载,“麦壹斗,买菌子一斗用”,想必敦煌人早就懂得诸多蘑菇的做法。

“霜降鱼蓬勃,鲜味跑大街。”无论是钓鱼还是食鱼,此时都是上好的时机。在敦煌文献P.3468《驱傩词》中,就已经有“谷杆大于牛腰,蔓菁贱于马齿。人无饥色,食加鱼味。有口皆餐蒲萄,欢乐则无人不醉”这样的描述。虽然略显夸张,但生活的富足和喜悦的心情想必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了。

制酪酥莫高窟第23窟盛唐饼类食物,曾“霸占”古代敦煌人的舌尖,强烈影响他们的饮食结构。

最迟在汉代,饼就已经出现在敦煌人的餐桌上。敦煌马圈湾出土的汉简中就有关于饼的记录:“膏饼一人直六十”。敦煌文献中也有大量关于各种饼的记述,种类多达二十余种,差不多将所有的饼族成员都囊括其中了。

既然是深秋养生局,饮品自然也要向药膳方向靠近。敦煌人善酿酒,也善饮酒。酒里自有北方人的热情和彪悍,但又不是全然的粗犷,其中也有一番讲究的微妙。“呵梨勒”(亦写作“诃梨勒”)原产于波斯,是一味药材,亦可酿酒。本是药师佛右手所持之物,《金光明最胜王经》中说:“诃梨勒一种,具足有六味;能除一切病,无忌药中王。”呵梨勒和庵摩勒、毗梨勒一起,可以酿造出极具异国风情的甜酒——三勒浆。

霜降之后,冬日更近一步。除了落木几何,衣着多少,餐盘里的学问也是关注的重心。

霜降读帖:虽多霜色染,犹见墨痕浓

契合霜降时节最有名的札帖,莫过于王羲之《奉橘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大意是,奉送上橘子三百枚,由于还未到霜降,不能多采摘。这种二行章法处理形式,是羲之行书的代表性风貌,虽聊聊数字,但用笔各各不同,点画灵活多变,有的方折,峻棱毕现,有的圆转,圭角不露,实则厚实,墨色湛润,神闲态浓,意趣丰富,结体纵横聚散,恰到好处,字字挺立,体态舒朗,书风坦然清纯。王羲之另有一件《霜寒帖》,也是在这个节气留下的痕迹:“臣羲之言。霜寒伏愿,圣体与时御宜。不胜驰情,谨附承动静。臣羲之言。”这是霜寒时节发出的问候,“谨愿圣体安康,甚为挂念,谨以此函知晓您的状况”。三言两语,意味深长。

东晋王羲之《奉橘帖》

东晋王羲之《霜寒帖》

清俞樾书唐张继《枫桥夜泊》

在诗词里,写霜色的诗句很多,除了杜牧《山行》外,最有名者莫过于唐代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现存有清代大儒俞樾书写的张继《枫桥夜泊》诗碑,如今成了一个著名景点。落款写道:“寒山寺旧有文待诏所书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岁久漫漶,光绪丙午,筱石中丞于寺中新葺数楹,嘱余补书刻石”。

俞樾的学生吴昌硕曾反复书写此诗。所见为八十岁时所书,笔意苍老。除了从石鼓文化出之外,尚有金文之韵。

近代吴昌硕书唐张继《枫桥夜泊》

吴昌硕“壬戌霜降”书写了“非同玩好”篆书横幅,亦是地道的石鼓文笔法。吴昌硕数十年如一日醉心于《石鼓文》而矢志不移。他以行草书笔法融汇篆隶,把平正整饬的《石鼓文》写的放纵、恣肆而又极其雄强,用此来强化了篆书的书写性和线质的表现性,借助大篆古法,注入“现代意识”,最终形成了吴氏特有的用笔基调——雄俊爽快,苍茫朴厚,古气生发,厚重中透着灵气,给人以大气磅礴、排山倒海的艺术感受。

霜降赏画:中面红叶开,四隅绿萍委

霜降时节,草木开始黄落,进入“千树扫作一番黄”的晚秋。唐代白居易诗云:“凄清早霜降,淅沥微风起。中面红叶开,四隅绿萍委”。唐元稹有“霜降三旬后,蓂馀一叶秋”之句。

在历代书画名迹中,对于晚秋小景的描绘,宋人观察尤其细致入微,笔下景致让人回味无穷,如南宋的《霜桕山鸟图》页,图绘乌桕一枝,叶片稀疏,经霜之后叶尖微微泛红。果实满挂枝头,表明时值深秋。三只文鸟姿态各异,栖于枝头。树枝用浓墨一笔画出,以赭色勾描叶脉与细枝。树叶、小果采用没骨画法。叶之辗转向背、枝之曲折横斜,描绘得都很细致。

宋霜桕山鸟图页故宫博物院藏

文鸟以中锋细笔丝出羽毛,其身体的不同部位分别用白粉、赭石、浓淡墨轻染,细腻写实。构图疏朗,动静结合,设色艳而不俗。此为南宋小品画中精心之作。

宋霜篠寒雏图页故宫博物院藏

宋《霜篠寒雏图》页绘5只文鸟集于枯棘上,姿势各异,神态如生。枯棘下的竹枝色黄叶疏,点明了瑟瑟秋意。画家将聚集4只文鸟的重心着落于画面中心偏左的位置,而将另一文鸟绘于右侧高处的棘枝上以分散重心,但它回眸向下的眼神与另外4只相呼应,如此布局使画面既错落有致而重心突出。文鸟的描绘先勾出轮廓,再用细劲的笔锋绘出羽毛,并施以淡墨、赭石等色,渲染出毛绒的质感;竹叶使用双钩法,然后渲染;竹竿采用白描法;荆棘则一笔画出,显得苍劲老到。

明蓝瑛《红叶秋禽图》

明代“浙派”后期代表画家蓝瑛《红叶秋禽图》通过绘画来表现霜降之景。所绘景物古朴简约,古乌桕枝干若干,自右斜出,苍干虬枝,遒劲枯槁,枝头红叶稀疏,有随风飘零之感,突出了霜降之后的节令气氛,画面秋意盎然。蓝瑛以拙朴厚重的笔墨画出树干,与飘舞的红叶相映成趣。画面右上端题诗一首:“清霜夜来白,古桕叶翻红。束羽双啼鸟,寒枝逆晚风。”蓝瑛师从沈周,落笔秀润,临摹唐、宋、元诸家,师黄公望尤为致力。他虽力追古法,却能够融会贯通,自成风范,对以后的明末清初绘画影响很大。

清华喦秋树斗禽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华喦《秋树斗禽图》轴绘古树一株,枝上藤萝缠绕,黄叶飘零,一派深秋之景。一只黑色的鸜鹆(音瞿欲,俗称八哥)倒挂枝头,注视着正在空中相斗的另外两只,它们争斗激烈,情节颇为有趣,增强了画作的生活气息和生动感。全幅用笔灵活清新,枯枝、藤萝用率笔写意,翎毛用兼工带写之法,虚实结合,为华氏大写意画之代表作。

(本文据敦煌研究院、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及澎湃新闻此前报道资料综合。)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