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吴朝香通讯员鲁青许紫莹
“滴!滴!滴!”
“滴滴!滴!滴!滴!”
……
手术室内,听着心电监护仪的声音改变,严敏主任就能辨别出病人情况的变化,作为麻醉医生,这是她日常工作中最基本的技能。作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手术部带头人,严敏主任经常对团队说:一位麻醉医生就是一个“海陆空总司令”,站在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上,不能轻易放弃。
基于这种理念,严敏主任带领团队不断提升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制定临床麻醉质量控制标准、推进舒适化诊疗服务、研究围手术期重要脏器保护和血液保护、培养优秀的麻醉学科人才……
都说麻醉医生隐形在幕后,但是,谁说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从业30多年的严敏主任和团队成员在一次次与死神赛跑的过程中,演绎了无数“侠骨柔情”的故事。
“定海神针”和“细节控”
保持百分之两百的警惕
作为麻醉医生,严敏主任每天的工作都在和死神进行抢夺战,惊心动魄是她的日常。
前段时间,一位心脏疾病患者出现了心脏停跳,严主任和同事进行心脏按压急救措施,10多位医护人员轮番上阵。因为患者情况太糟糕,大家一度觉得是不是抢救无望,严主任却出奇地镇定,她指挥抢救,现场人员各司其职,最终将人从死亡线拉回。
“我当时想的就是一定要再试试。”严主任说,生死争夺战中,医生自己千万不能泄气,要坚信还有希望,“要牢牢抓住看似渺茫的机会,不能轻易放弃任何一个生命。”
在严主任看来,麻醉医生在手术室里,要耳听八方眼观六路。病人的血压、心率、脉搏、呼吸、疼痛……这些都是手术中需要麻醉医生监管的。
“麻醉医生就是手术室里的全科医生。”严主任经常对团队成员说,“人体平时有基本的防御功能,但患者麻醉后,防御能力是零,我们就是那道防御线,从头到脚都要管牢,要保持百分之两百的警惕。”
严主任举例道,在心脏手术中,麻醉医生要更严密细致地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甚至还要一滴滴数出患者的小便量判断其肾脏功能。
经严主任的带动和感染,浙大二院麻醉团队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临危不乱,有同事形容,“严老师于我们而言就像是‘定海神针’。”
除此之外,在同事眼中,严主任还是一个“细节控”。
麻醉手术部的每位医护人员在进入手术室前都有一份准备清单:小到一个听诊器,大到仪器设备的检查。这是严主任多年来形成的规范,“麻醉工作就是要一丝不苟,大小事都要规范化,一点点疏忽都不能有。”
比如,严主任要求所有医生都随身带听诊器,要随时听听患者的呼吸和心跳;再比如,每个手术间内都必须配备呼吸皮囊,患者转运时也一定要带上皮囊,万一有突发情况,这就是救命的工具。
“我们要怀着敬畏心,每一步都做到万无一失。”严主任说。
推行一站式无痛诊疗中心
引领麻醉医学理念变革
严敏主任初入行时的麻醉行业和现在截然不同,硬件设备上,麻醉用的监测手段和麻醉器械都非常简陋;理念上,麻醉只是一门辅助学科,对疼痛、患者体验感的关注都远远不够。
如今无痛诊疗、舒适化诊疗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在严主任的认知中,麻醉学要让患者无痛苦,“麻醉医生不是只做技术活,而是要管理患者诊疗的全过程。”
基于这样的理念,严主任积极倡导建立无痛医院,浙大二院在全国率先推行一站式无痛诊疗中心,从而成为全国无痛诊疗/内镜中心建设的“引领者”。
也许有人会问,麻醉和内镜检查有什么关系?
实际上,多数内镜检查都要在麻醉镇静下操作,这不仅安全,还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而在传统模式下,内镜检查是在各个科室的操作间完成,资源分散,而一般操作间是大开间,隐私、感控条件都不太完善。而浙大二院主张,每个操作间必须像手术间一样,还要配专门的准备间、卫生间,以保护患者隐私。但是作为空间改造的老楼条件有限,严主任带领同事们和设计师团队前后讨论研究了将近一年时间,才最终确定方案。
2013年,作为国内较早的创新、集约式无痛诊疗/内镜中心,浙大二院无痛诊疗/内镜中心正式投入运行,将原本分散在各个科室的内镜单元全部整合到一个平台上,承担全院所有的内镜检查、B超下穿刺诊疗、超声刀、射频消融等工作。
“最关键的是理念问题,让大家真正明白为什么要集中管理和提供服务。”严主任回忆道。
浙大二院在全国首推“手术室标准”的服务理念,并首次提出“内科医生外科化”的管理理念。在医务部统筹下合力安排检查台次,执行操作预约诊疗制度,全方位保障患者安全。
经过10年蜕变,如今的无痛诊疗/内镜中心已打造出规范化的无痛诊疗流程,提高患者就医舒适度;实现利用信息化手段预约、助力宣教等。在管理的不断精进、流程的不断优化下,中心接诊量在呈指数级增加,然而患者的检查预约时间却在持续缩短。
用麻醉药实现心肌保护
血液管理保障患者安全
心存敬畏,托底生命线,要有勇气和信念,更要有硬实力。多年来,严敏主任几乎没产生过职业倦怠感,她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患者获得更安全的治疗?怎样为患者争取更多生机?
麻醉医学在患者的诊疗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严主任总是保持敏锐,能捕捉到不同的临床问题,开展研究。
“如今心脏病的发生率不断增高,如何为有心脏疾病的手术患者提供心肌保护措施,避免进一步发生心肌缺血就显得格外重要。”严主任解释,如何更好地进行围术期心肌保护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难题,“如果能通过选择麻醉药或者改变其使用方式,在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同时,对患者进行心肌保护意义重大。”
从2004年开始,严主任就带领团队专注于麻醉药七氟烷的心肌保护机制,历时10余年后,开花结果。
团队发现并阐明七氟烷的心肌保护作用和分子机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MG53-PTEN-RISK”分子机制,同时率先提出在心脏手术中利用七氟烷精准靶控输注的理念;创建七氟烷挥发罐与人工心肺机连接安装标准及操作流程,并在全国多家医院推广应用,开创了在体外循环期间使用七氟烷实现心肌保护的先例;使患者得到更为个体化的围术期麻醉管理方案和个体化治疗,为提高心脏病患者围术期安全性和长期预后发挥了重大作用。
2016年,严主任团队的“七氟烷后处理对正常和病理性心肌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项目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围手术期血液管理也是严主任在2007年开始的一项研究。
“血流动力学监测和血液保护等关系到患者各个器官功能的评估和调节。”严主任说,浙大二院率先在全国倡导“无血外科医院”的推广:一方面,要求手术过程最大程度地减少异体血输注;另一方面,采取措施在手术中收集患者血液,方便在手术需要时进行回输。
例如,严主任团队一直致力推行等容血稀释技术。简单来说,患者手术前,如果其血液符合标准,就抽取一定量自身血液保存备用,同时输入等容量液体补充血容量,使血液适度稀释,降低红细胞比容,使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分丢失减少。最后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身血液回输给患者。
“我们很多肿瘤手术、移植手术都是通过这一方式进行输血,可以减少异体血输注的相关不良后果,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几率也会下降。”严主任说。
另外一方面,作为浙江省临床麻醉质量控制中心负责人,严主任牵头规范浙江省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将其制定为具体行业规范,写入了等级医院评审标准,以此不断推动全省的血液管理,惠及百姓。
2017—2023年,浙江省自体血回输总量达1.4亿毫升数,相当于节约70万人次献血量,有力缓解了临床用血紧张情况。这其中,严主任和团队功不可没。
这样的模拟教学
她开了先河
麻醉医生是很紧缺的,优秀的麻醉医师更是稀缺。身处浙大二院,严敏主任在很早之前就注重住院医师的培养。
走进医院的麻醉手术室,最引人注意的是模拟教学中心,里面配备有仿真人、和手术室相同的一切监护仪器,还有中控室、复盘室、示教室等各类模拟教学区域。
带教老师根据临床遇到的各种危机事件,比如大出血、过敏性休克、心跳骤停等,编排成模拟情景教案。
“病人血压下降!”“病人出现过敏性休克!”“查看气血报告!”……我们目睹了一次模拟训练,带教老师在导播室内调整患者发生的不同意外,与此同时,模拟室内的监护仪器会发出各种声响了,学员现场施救,急救现场感扑面而来。
严主任带领团队在国内较早推进模拟教学,“模拟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更是要培养医生处理各种危机事件的能力。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身临其境’,让医师随时准备应对各种挑战,为他们的日常工作提供更多经验。”
在麻醉医生的培养上,严主任先后带领团队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布朗大学、斯坦福大学、西北大学等建立深度交流合作,不断完善浙大二院麻醉住院医师培训体系,率先组建专门的教学管理团队,实行专人带教、精细化管理。她还建立统一培养模式下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双向评估反馈系统。2017年,浙大二院麻醉专业基地成为美国毕业后教育委员会(ACGME)认证的首个海外麻醉医生培训基地;2020年成为浙江省唯一的国家重点培训基地。
多年来,浙大二院麻醉专业基地一直是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培训基地,培养了数百名优秀的住院医师,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很多都成为业务骨干。2018年,浙大二院还成为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麻醉专业质控中心挂靠单位。
醉心于麻醉行业30多年,严主任收获了诸多荣誉:她是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浙江省特级专家,和团队的一系列成果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进步奖等,相关成果被写入《中国老年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但最能让她产生强烈获得感的依旧是临床一线的治病救人:当病人在术中出现意外时,她和团队拼尽全力,将病人从生死线上拉回,一次次成功为患者保驾护航;当被带状疱疹折磨得只能穿一件丝绸薄衫的老人,在疼痛专科门诊治疗后缓解了钻心疼痛……对严敏主任来说,这样的成就和快乐是任何事情都不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