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潘璐
三峡工程大坝坝头北岸的半山腰上,挂着一座白墙黑瓦的村庄,它与长江的直线距离仅500米,这就是被誉为“三峡工程坝区库首第一村”的许家冲村。路过一排村民自建房改的民宿后,我们听见一阵欢声笑语,是阿姨们在便民洗衣池边用搓洗板和洗衣粉清洗衣物。一旁的村民幸福食堂里传来阵阵饭香,80岁以上的老人村民可以在这里免费用餐。老人们坐在一起,享用着热气腾腾的三菜一汤。
在许家冲村,90%的村民都是三峡移民。由于三峡工程建设急、搬迁急、安置急,搬迁之初,村里人均不到三分地,缺乏生产资料,村民一时无法适应,乡村发展曾一度处于停滞状态。如今,当我们走进许家冲村,沿街民居的白色外墙一下子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上面画着碧绿绵延的茶田、心灵手巧的绣女等美好图景。村民们将生态茶园、柑橘采摘、峡江绣女等村内特色产业及品牌,以壁画形式搬上自家房屋外墙,向游人展示许家冲村的亮丽名片。
许家冲村的移民文化是自立自强、不懈奋斗的颂歌,更是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实基石。曾经人多地少的发展困境已消失不见,从许家冲村向长江望去,呈同心圆状的太平溪污水处理厂正源源不断地处理着来自周边各地的生活污水,筑起三峡库区水环境的保护屏障。整齐的茶叶大棚排布在峡江边的山坡上。通过有5000多亩的有机茶生产基地的双狮岭茶叶合作社,村民实现了从种植到加工的增收。而更远处则是在大坝下静静东流的长江水,见证着许家冲村日新月异的变化。
“坝头库首第一村,三峡茶谷东大门”、“勤劳致富靠双手,发展产业我带头”,村民给我们唱起了带有三峡渔鼓调特色的歌谣《党员公约》。这也是许家冲村近30年发展的真实写照:村民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绘出了美丽乡村的新画卷。
“我们在发展中兼顾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主要是以柑橘和茶叶这俩产业为主。借着三峡大坝的区位优势,现在发展的主要有文旅产业,因为从村里去参观大坝比较近,五一、十一这样的节假日,民宿基本上都是爆满。”当地村民告诉潮新闻记者。
如今,背着瓦片搬家的移民们已经在这里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移民文化在辛勤的劳动中流淌,而长江文化也在非遗峡江绣艺牵花绣上留下了印迹。许家冲村党支部书记谢蓉作为牵花绣非遗传承人,把当地仅有的几位老绣娘请到合作社,开起传承培训班,申请了“牵花绣”企业标准,免费教许家冲村和周边农村妇女学习“牵花绣”技艺。
走进牵花绣工艺品合作社,不同款式的刺绣产品整整齐齐地排列在货架上,小巧的戒指胸针,漂亮的枕套和装饰画,其中不少是贴合当下的日用品。展示架后的库房里,社员忙着分拣手工刺绣材料包,这些材料包将发往北京的合作商,搭上电商的快车销往全国各地。
社员向潮新闻记者展示了一对中华鲟布艺玩偶绣花产品。红蓝两尾中华鲟姿态灵动,甩尾翘首,背部的花草栩栩如生,里面填充的艾草散发着阵阵清香。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中华鲟,不仅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也是中华鲟是长江里现存最大的鱼。现在,它也游进了许家冲村村民的手中,通过非遗技艺的传承焕发光彩。村民表示,宜昌是屈原故里,结合了端午文化的牵花绣制品更受民众喜欢,所以绣娘们会将艾叶填充到绣品里。
“我们现在开发的牵花绣产品有中华鲟、江豚等长江的元素,我们的非遗牵花绣是一个绿色生态产业,也是一个文化产业。”当地村民自豪地说。如今,许家冲村有百余位坝区移民妇女成为专业绣娘,每人每年平均增收达三四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