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0月28日,上海书城历经近两年的时间,终于再次回归大众的视野,却引发了较大争议。逛书城的过程中,笔者听到了以下几种声音,有中年人说:“书架搞这么高干嘛,到底是想让人看书还是不想让人看”,有小孩说:“这个书店可能没有考虑到小孩来”,还有年轻人说:“还是外面舒服”。笔者认为,产生这样的争议并非坏事,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上海书城的更新超出了一部分人的预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也侧面反映出上海书城正在尝试一些创新的内容。
到底上海书城做了哪些让人“跌破眼镜”的操作呢?
自1850年起,福州路就集中了国内最主要的书局,包含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东书局等,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发源地,为中国文化建设做出重大贡献。上世纪80年代,文化、出版界提议在上海建一座图书大厦,以适应图书出版业发展的速度,同时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1994年,上海书城选址于书局集聚的福州路,于四年后(1998年)的12月30日正式开业。当时“上海书城”四个大字,还是从鲁迅先生众多含“上”、“海”、“书”、“城”的手迹中,通过排列组合的方式挑选出来的,也是最和谐的一组。图片来源:网络公开资料
一. “格格不入”的建筑界面与设计理念
25年后的上海书城,摇身一变,褪去原有的厚混凝土墙体立面,贴上低碳节能的穿孔铝板,配合墙体的灯光,营造出“blingbling”的质感,让它在颇具历史感的福州路上显得格外耀眼。尤其夜晚,外立面在灯光的映衬下,显现出雕刻在铝板上“浦江两岸三件套”与“浦西外滩老城区”的“万家灯火”。
图片来源:网络公开资料
虽然店招保留了原来的字体,但原本沉稳低调的用色,变成了闪闪发光的金色,高调的宣布着书城的回归。
除了外立面,书城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做了较大的调整。当然,是往好的方向。笔者几年前去书城买过书,当时各楼层的层高设计的较为局促,书架色调偏深,整体空间比较压抑。这次更新后,原来被诟病的层高,通过书架的设计,不仅色调变得柔和,空间也更具延伸感,缓和了原来层高有压抑感的缺憾。
2-3楼、4-5楼、6-7楼分别被打通做了挑高,自然光线可以从七楼的天窗透过三个中庭照到1楼的地面,让整个项目都变得通透起来。设计师通过将垂直空间切分为“书山”、“广场”、“礼堂”、“剧院”,表达了“以书为城”的理念,以及“沐浴在阳光里的城市,是温暖的、欢迎所有人的”的构想。
图片来源:网络公开资料
此外,相比原先看书只能席地而坐,现在的空间设计中增加了不少座椅、沙发,较大程度的改善了阅读体验。
内部动线设计也是动足了脑筋,将原本按单一转向拾级而上的扶梯,设计为需要绕场一周后才能找到上楼的扶梯,尽可能地让读者在书城里逗留、尽可能地让读者逛完整个楼层、尽可能地让读者获取足够多的书籍信息。
建筑用材上,书城外立面采用了穿孔铝板,门窗则采用了聚氨酯材料,综合能耗较改造前降低了约40%,折算成碳排放约480吨二氧化碳/年,由此还斩获了上海市首个碳中和铂金级标准更新改造项目的荣誉。
二. “目的不单纯”的内容植入
更新前的上海书城目的很纯粹,就是单一的卖书、卖文具、卖文创产品,卖围绕书的一切。更新后的上海书城,也走起了网红路线,借鉴了市场上如思南书局·诗歌店、朵云书院、茑屋书店、徐家汇书院等新型书店和图书馆的做法,把饮品、餐厅、零售、画展、戏剧嵌进书架。
其中,书城最显眼的除了外立面,莫过于一楼转角处的乐乐茶、manner和待开业的麦当劳。可以说,单是乐乐茶,就已经帮书城赚了一大波流量。
二楼咖啡厅、绘画工具零售店、民生银行、沉浸式主题快闪店在书架的夹缝中,求得一丝生存空间。
电梯上到三楼就看到日式喫茶店白日清澄·喫茶的店招嵌在书架上,与书架融为一体,毫无违和之感,甚至看起来像个被书籍包围的庭院。
四楼则引入了达利西餐厅、西泠印社、萌之社、XT-Joy集合店、环球跨境免税店等店铺,以及昂立科创展台。
六楼更是热闹非凡,建筑弧形区域见缝插针的办起了摄影展,引入书画室,切出小部分区域与小林漫画合作策展,还引入猫头鹰喜剧进行常态化的演绎和多元演出内容的尝试。
高层的中庭区域已经搭建好随时可以进行新书发布会、签售会、读书分享会的幕布、灯光设备,还预留了可调节的空间,以备各项活动的开展。
新华传媒还在书城开业前夕成立了上海插画艺术中心,将配合书城定期举办插画艺术展。
借着书城开业的契机,新华传媒上线了上海书城线上APP,覆盖全市所有书城以及新华书店,不仅能够提供虚拟导航实现沉浸式购书,还突破了传统网上书店(如当当)的运输时间限制,提出半日达服务。
图片来源:新华传媒上海书城公众号
这次上海书城的回归,可以说是火力全开,做足了准备,出尽了大招。
三. “被带坏”的商业运营理念
2014年实体书店受到电商冲击纷纷转型,卖起咖啡、文创产品,开起讲堂。其中,模式较为创新的思南书局·诗歌店甚至开起了餐厅,大隐书局白玉兰店卖起了钢琴,多抓鱼书店卖起了二手书和服装,未觉书屋卖起了非遗产品,茑屋书店卖起了会员卡,泡芙云书店写起了诗,香蕉鱼书店策起了展,PNPRESS工作室出起了书,一见图书馆开起了艺术培训课……
这一切,似乎都被新华传媒看在眼里了。这次的上海书城,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不少网友说,上海书城变得太过于商业化。没错,从阅读的角度来说,过高的书架、过多的消费空间、过于不便的动线,确实过于商业化。反过来,从商业角度来说,书店买书的功能在被线上商城替代的当下,实体书店还能靠什么来维持正常的经营呢?如果书店的功能还是保持传统的运营模式,还是一成不变,谁还会去逛书店呢?如果无法盈利,书店相继倒闭,那未来消失的可能就不只是书店,而是阅读文化了。
近年来,新华传媒也在努力转型中,将“5+5+N”的战略布局(中心城区五大书城+五大新城五大“江南书局”+一批特色书店)提升至城市更新的高度。从1925书局、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逆光226、南村映雪等网红书店的打造,再到上海书城的创新探索,用时间和实践告诉它的读者,新华传媒是可以期待的。
就像上海书城设计师说的:“我的书店给读书人,更重要是给那些不读书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海书城的这次更新是成功的。或许,书店不卖书,才是当下最新鲜的生活方式。
作者:林欣蓝
编辑:詹晓东
审核:夏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