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苏雅)哪颗星球有望成为人类的“未来家园”?《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将“宜居行星”探测列为五大科学主题之一,明确“近邻宜居系外行星”为重要的前沿研究方向。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领衔的科研团队,已围绕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空间探测开展了先期研究,为近邻类日恒星的宜居带类地行星探测任务制定了观测策略。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
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将发射一台1.2米口径高精度空间天体测量望远镜,在日地拉格朗日L2点的特定轨道上运行5年。通过高精度天体测量技术,这项计划将巡查太阳系近邻约100颗类日恒星,探测宜居带类地行星或“超级地球”,并普查近邻系统的行星数目、真实质量和三维轨道等信息。
这台望远镜有着“火眼金睛”,设有主要观测和重复观测两种模式,观测精度达1微角秒,可以精确测量目标恒星与参考星之间的星间距变化。在主要观测模式下,望远镜的观测范围将随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而变化。
观测策略的设计是验证任务可行性的关键环节之一,科研团队为每颗目标恒星制定了详尽的观测策略与优化方案,并对各目标恒星在探测任务周期内的观测时刻作了科学规划。在任务周期内,望远镜的观测区域每年均有所变化,确保目标恒星在每年观测的时刻不同,便于科研人员观测视差和行星轨道。
在5年的任务周期中,任务对近邻系外宜居行星的探测预计耗费25120小时,占总观测时间的86%。科研团队表示,相关研究有望解答近邻宜居系外行星的分布、地球是否唯一以及行星如何成为生命摇篮等重大科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