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位著名女教师,还身兼校长,为培养学生考大学兢兢业业,堪称“愚公”教师、奉献教师。她也确实培养出了一些大学生。她的事迹广为人知,广受赞誉。但也有人说,对她的办学理念不敢恭维,认为她走的完全是一条应试教育的路子,从教到学,目标非常单一,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应试”,目标就是考上大学。她表示,要让所教的学生们改变命运,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听起来很励志。据说她有一位想走“素质教育”路子的学生,喜欢美术,她强烈反对,导致学生没有办法,只好偷偷摸摸地自学。
面对这样一位秉持应试教育理念的好教师、好校长,该赞美她,还是批评她?是对还是错?是不是应当纠错?对很多来说,在目前应试化教育倾向严重的形势下,究竟是谁之错,可能很难作出正确的、理性的价值判断。

其实也不难。但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多年来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即所有的教师虽然都在以“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努力进行教学,甚至努力开展教学研究,但工作努力也好,教学方法也好,研究成果也好,都是围绕应试教育进行,越努力,越研究,反而越强化应试教育。如果应试教育是错误的,不适应现代社会培养人才需要的,那么教师为应试教育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就都是错误的、社会发展不需要的。这真的很矛盾,不是吗?

显然,问题不在教师,更不能抹黑他们的努力和成绩,因为他们都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理念、计划、规则和安排在工作。该批评和改变的只能是应试教育。只有彻底改变应试教育,加快推进传统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应用教育转型,所有教师的努力和研究才能转型,他们的奉献才有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