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荔波洪江的“蜕变”!艺术入山野,绘出共富图景!

金台资讯 2024-10-25 10:11:25

初秋时节,笔者来到荔波县朝阳镇洪江村。风里已经充满了秋天的味道,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曾有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天有着不输春日的光辉美好,许多人梦想中的诗和远方,正在洪江上演。

乘坐的车辆翻越过一个又一个山头,瞬间视线变得开阔;沿着山路直下,便是洪江村。

周围是山,山脚是寨。洪江村,坐落于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朝阳镇西面。这里群山环抱,碧波潋滟,一座座民居白墙黛瓦,宛如世外桃源,一步一景,如诗如画。

这里没有汽车的轰鸣声,只有清脆的脚步声,耳边的鸟叫声,每一步都能让人的心安静下来。

乡愁之旅,犹如翻读一本厚重的史书。阡陌纵横,金黄的稻田翻滚出的是一部田园耕读史;百年古屋,那斑驳的墙体,无不见证着岁月的沧桑,诉说着一段段尘封的往事。

洪江村航拍。

清朝顺治元年(1644)至民国二十年(1931),十六埲改为十六里,改属贵州省。其中巴乃里所辖村寨有围寨、拉岜、拉右、拉沤、甘龙、岜乃等村寨。这是洪江最早写进官文的几个村寨,距今375年。

后来为何改名为“洪江”?因地处长条形的一个槽谷山冲,村寨易遭受山洪,致村坝中的溪沟变江河,村子被淹没如一片泽国而得名。曾经的朋余(围寨)遂改名“洪江”,地域特性更加突出。

洪江荷花。

全村共有9个自然寨、10个村民小组、363户、1487人,主要居住有布依族、水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由于长期聚居相互交往、交融,民间文化习俗大同小异,颇有根脉相通。其主要体现在布依族地区文化特征尤为明显。

洪江布依族注重节庆文化,除与各民族一样过春节外,还有自己独特的二月二香藤粑节、布依族农历四月八斗牛节、端午节、农历六月六布依歌节、农历七月半等;民间歌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桥陶文化”“福马文化”等传统孝道文化内涵深远,其中“福马文化”就是添粮补寿、尊老扶老敬老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民间工艺有纺织、刺绣、扎染、竹编、石刻、木雕、陶艺等,土花布被称为“土尼子”;土法酿酒、打豆腐、传统耕织更是历史久远,源远流长。

经过艺术家改造的房子。

漫步村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过往岁月里留下来的老房子,四处走走看看,像是慢慢走进了洪江的过去。

民居主要风格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杆栏”之说,“干栏”式建筑“人楼居,梯而上”,造型都是中间屋脊高两檐矮,有的十三步水四排三间,有的十五步水四排三间,有的十七步水四排两厦五间,材质以松、杉木为主。许多房屋二楼四周加二层屋檐,叫“两滴水”,每一排均有吊瓜,吊瓜施以木刻工艺,“滴水”架下建有环屋栏杆回廊,供憩息之用。有些富裕人家修有三合院和四合院的房屋结构,很具研究价值。

艺术家改造的老房子。

洪江的民居主要是杆栏式吊脚楼和近现代的红砖青瓦房,圆拱石门有别于其他地区布依族传统建筑风格,最早约有上百年历史。据传为当地匠人外出闯荡借鉴而流传至今。

然而,和许多村子相似的是,随着大多数村民外出务工、农户迁盖新房等影响,洪江村的很多老房子被闲置,村子一度也成了典型的“空心村”。

为了生活便利,许多村民逐渐搬到漂亮的新房居住,老房子却无人居住,因年久失修,大多数房屋都残败不堪。建筑无言,但每个村落的民居和古建筑都是当地自然风貌、风俗传统最直观的呈现:它们承载着乡愁、见证了岁月、体现了先人智慧。

艺术家改造的老房子。

改变,源于一场艺术改造。2016年以前,荔波县洪江村还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空巢村、贫困村。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洪江也寻找了一条发展新路。2017年,洪江村以村民闲置老房和传统村落遗存为媒介,陆续吸引了100多位来自北京、广东、四川等地的艺术家前来“认养”老房,通过修缮旧民居,使之成为艺术创作室,给这座“空心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原来,老房子也有“春天”。经过艺术家“无中生有”、变戏法般的精心设计,村庄面貌蝶变,房屋上面有了墙绘,闲置农房被改造成艺术工作室、艺术馆,由此,艺术村落加速形成。

艺术研学。

曾经破破烂烂的老房子,在艺术家手中,改造成了“土语南屋”“雁西书院”“拉岜公社”等充满艺术气息的工作室,村里的老旧房子顿时“活”了起来,而村民则从老屋的出租与改造中获得收入,走出了一条增收的新路子,“洪江艺术村”的故事开始演绎……

在洪江安家的艺术家们,也成了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成为“新村民”的艺术家们,一边构建诗意的栖居,一边深入村庄捕捉灵感,创作出大量以洪江为题材的绘画、摄影、诗词、音乐作品。

艺术入村,慢慢走进村民们的生活。艺术融入产业提质,常态化办好中国东盟艺术交流周、洪江论坛、洪江诗歌会等节会,积极发展艺术研学、农耕体验、户外露营、乡村民宿等新业态。艺术赋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产品化,洪江蜡染走进北京参展,培育乡村文化匠人150余人。

艺术研学。

2020年,洪江村被评定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先后吸引国内外150余万名游客前来开展研学活动、旅游度假,实现增收1200余万元,惠及群众1200余人。

洪江村从贫困村、“空心村”向“艺术村”蝶变,探索出一条艺术与旅游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新路径,为创建乡村文化振兴示范区和文旅融合示范村提供了经验。

据悉,2015年,洪江村全村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集体经济收入只有5万元。自打端起艺术“饭碗”,2023年度,全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16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创收186余万元,“空心村”成了“艺术村”。

山村乡野入画,绘出共富图景。田园和艺术,在洪江这片土地上双向奔赴。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新业态、新模式、新兴组织不断涌现,以文艺因子激活乡村资源,赋能乡村产业,不仅让村民享受到艺术与乡村振兴共同发展的甜头,更使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文/蒙莎莎未署名图片由荔波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0 阅读:0
金台资讯

金台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