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地理》|加油之旅·两代人的传承父子间的“加油”接力

身边24小时 2024-10-25 11:38:13

张之洞儿时习字书稿(张之洞文化研究院供图)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张之洞出生于贵阳,学成于兴义府(今安龙县),前后随父母在贵州生活近十七年。

少年时父亲张锳治理兴义府的一举一动都深刻影响了张之洞,为之后他的诸多成就奠定了基础。

张锳其人其事

被后世学者称为“贵州近代史上名宦”的张锳,在黔地任职前后三十余年,得到最多的评价是为官清正廉洁、勤于政事,所至兴学育人的官员。兴义府人在他去世后为其建“南皮张公遗爱祠”感念张锳作为。

民国时期,黄濬所著《花随人圣庵摭忆》,书中录有《张之洞之尊人善治州县》一文。据文中载,张锳“以治行称”,所称者有五:一、廉;二、善听讼;三、治盗;四、义仓;五、兴书院。黄濬认为因为这五个方面做得出色,张锳所至,均以“善治州县”而名。这和兴义府当地人为张锳所立的《张锳遗爱祠碑记》(光绪三十年所立)所记载的一致。道光年间地方史志《清平县志》也有相应的记载:“邑向无书院。乾隆中,张令衡于文昌阁内义塾额题‘炉峰’。道光戊子,张令锳倡置公田,增建堂室,更名‘文昌’。”从这段记述可看出,早在清平县时候,张锳就已开始了“倡置公田”,办学兴教。到任职兴义府时更是大力办学,留下不少典故。

张锳兴学并非只希望考生考取功名,入仕为官。在当时鸦片战争的背景下他更多的是将挽救河山的期望寄予广大的青年才俊,期望青年学子们成为栋梁之材。张锳曾这样写道:“余尤愿明春杏再盛开,郡士春闱尽登杏苍苑,皆继太史步也,抑更有进者。夫吾人读书,岂仅为科名?科名者,事业之阶梯耳。余愿郡士联翩掇高第,居清要,为栋梁材,异日经济事业更越景叔、文正而上之。”大意为,我希望学子们尽登殿堂,但我们读书并非只是为了功名,功名只不过是事业的阶梯,更重要的是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为国家做出超越前人的贡献。

在张锳到任兴义府之初,便修缮了兴义府公署,并在大堂题写对联“四境风恬,官好不如民寡讼;一庭日永,公余惟子温书。”并经常拿出自己的俸禄修缮义仓、救济学子。此外张锳清理修缮了招堤,并栽种了荷花使之成为重要的水利工程和有名的黔地风景。在招堤旁,他修了一个小亭子,起名省耕亭,时不时与同僚到此反省工作中的不足与错漏,反问自己是否了解民生民情。

父亲影响下的张之洞

张之洞其一生所作“四件大事”,首当其冲就是办教育,而且“所至创立书院,以通经学古,提倡士风,谓求才必由学……”这亦得益于其早年在父亲张锳身边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不拘一格为国家培育人才。

在兴义府还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张锳为培养张之洞等人的学习兴趣,到外地购置史、经及诸子百家图书数十柜,置于张之洞等子侄的读书处,“令于课外,听以己意观之。”让还是孩童的张之洞等人随意翻阅。跟随张锳到兴义府上任的张甘苹、张延泽等亲朋对张锳的行为十分不解,说道:“儿童岂能解此?”张锳说:“姑令纵观,不解无妨。浸灌既多,长大后只有解者。”现在看不懂没关系,长久地熏陶他自然会理解的。在父亲的教导下,张之洞的学业突飞猛进,十一岁时作《半山亭记》,名噪一时。全文刻于安龙招堤畔之半山亭,现在依旧留存。

张之洞岁离开兴义府,两年后张锳积劳成疾,病逝在贵东道道尹任上。张之洞听闻父亲在军中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下作《铜鼓歌》一首。怀念贵州兴义府风土民情,并阐述了自咸丰四年以来,张锁坚守兴义府城往事,诗中以“剖符领郡三十载,不蓄长物甘萧条”总结了张锳清贫的一生。

1863年张之洞入京参加会试,在殿试旁征博引,直陈时弊,他写道,当今人才缺乏,主要原因是资格太过限定,科目太过狭隘,人才得不到赏识,导致朝廷下诏天下举荐将才时,“应者寥寥,山林隐士则绝无闻焉。”他也直言,“今天下大患在贫,吏贫则黩,民贫则盗,军贫则无以战。”他提出,“任人者治,任法者乱。”在当时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特别是自己的妻兄好友等人皆因义军而亡的情况下依然写出“杀一贼不如使民少增一贼之为功多也,求一良将不如选一良吏之为力易也。”最终高中探花。

1894年,严修被派到贵州担任学政。而此时的张之洞已今非昔比,官拜两江总督。严修曾向张之洞建议,要委派一批贵州高才生到湖北学习深造,学成后回贵州任教,以改变贵州教育的落后现状。严修离开贵州后,张之洞却并未忘记此事。他专程从湖北写了封《敬告父老书》寄回贵州,说自己幼年跟随父亲在兴义府(今安龙)读书,因感念先人旧治地,愿为振兴贵州教育作出贡献,表示愿意出资为贵州建立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各一所,并要求贵州选派学生前往湖北学习,所有学生的学费、交通费、伙食费全部由他承担。后来这批学生学成后,全部回到贵州任教。

张锳为官清廉,他经常教导随其到兴义府求学的子侄张之洞、张之渊、张桐等:“贫,吾家风、汝当力学。”这一点也深刻地影响了张之洞,即使他担任浙江、湖北、四川等省学官,后又历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也从不接受不索贿受贿,甚至因为家中人口多,日子过得很艰难,要借钱买房子。当时曾有人评价他,“往往排众疑,决大议,能以一身开天下风气,而不为风气所转移。”即为官讲究操守,不为世风所左右,旗帜鲜明地倡廉反贪,给当时腐败骄奢的官场,带来一些纠弊之功。

张之洞为支持贵州、贵阳教育的发展,屡次慷慨捐银,然而去世后,丧葬费都是由他的门生、同僚资助。在留给子孙的遗嘱中他写道:“人总有一死,你们无须悲痛,我生平学术治术,所行者,不过十之四五,所幸心术则大中至正。为官四十多年,勤奋做事,不谋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间,地不加一亩,可以无愧祖宗。望你们勿忘国恩,勿坠家风,必明君子小人之辨,勿争财产,勿入下流。”

来源|《乡村地理》杂志

文丨孙晋楠

0 阅读:1

身边24小时

简介:随时随地,关注社会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