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陆芳/文徐彦/视频摄影
浙江创投是2024青年电影周(浙江)的重点单元,助力创投项目落地开花、促使年轻创作者在实践中成长,一直是浙江创投坚定的首要目标。
此次创投邀请了梅峰、应萝佳、殷若昕、杨超、顾晓刚,业内五位顶尖导演/编剧担任创投复审暨一对一项目导师,挖掘三十强项目的新锐性和突破力,助力项目落地。带着导演、编剧、监制或制片人等多维度的经验,五位导师与各自匹配的选手展开了立体的项目交流,针对性地进行深度二次开发,为项目在剧本、筹备、制片和摄影等方面提供切实有效的业内经验,为后续进一步融资拍摄做好准备。
近日,在结束了紧张的工作后,导师顾晓刚接受了潮新闻记者的独家专访,分享了此次创投的感受以及对年轻电影人的建议。
顾晓刚导演、编剧、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员、浙江省电影协会理事。导演编剧作品《春江水暖》成为戛纳国际电影节“影评人周”首部华语闭幕影片;《草木人间》入选第3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导演获“黑泽明”奖。
一、回忆第一次创投路演,非常紧张
顾晓刚这次是在自己的家乡参加创投,不过身份换成了评审和导师。2017年他的《春江水暖》就是在浙江青年电影节上获得了创投大奖,引发业内关注。他笑着表示,自己是创投过来人,深知创投对年轻人的重要性。
潮新闻记者:这次担任浙江创投复审暨一对一项目导师,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顾晓刚:学习收获很大。借这个机会,也从这次创投的导演们、制片人们身上学到很多。我这次被分配到了五个项目,四个悬疑片,一个文艺片。我之前没有涉猎过悬疑片,这次也跟各位创作者们学习到了很多。
潮新闻记者:您还记得当初带着《春江水暖》第一次参加创投的情景吗?
顾晓刚:我可以说是创投过来人。《春江水暖》当时参加过三次创投,第一次没有入围。第二次参加2017年浙江青年电影周和吴天明基金会一起合办的创投,当时拿了大奖。那次梅峰老师也是评审,后来他成为了《春江水暖》的艺术指导。然后又去了北京国际电影节,拿了大奖。所以我也是一名创投选手,在创投系统中得到历练和学习,最终完成电影。
潮新闻记者:您当初回浙江老家参加创投的时候,紧张吗?
顾晓刚:紧张。我第一次体会到,导演不仅是创作者,还是项目管理者,要推销你的创意。我当时最困难的是项目的终极路演,要在一个舞台上演讲。我很害怕登台。在一个限定的时间内,推销你的项目,那一刻不仅要靠你的演说,还要靠你的整个魅力,用舞台上的呈现和情感,瞬间打动评审以及评审背后潜在的资方,其实是一个需要单独培训的技能。
当时有一个彩排环节,我非常糟糕,一个15分钟的陈述,大概讲了30多分钟,很没逻辑,非常絮絮叨叨。彩排后,我当天晚上给自己写了一个演讲稿,在家里自己做了一个15分钟的模拟彩排,说一定要在15分钟内讲完创意。
最终路演那天,影片的监制李嘉老师来陪我,给了我很大的力量,最后很幸运地拿下了大奖。
二、看到新电影语言诞生的可能性
从创投选手升级为创投导师的顾晓刚,深知选手们的忐忑心情。十五强出来后,他打电话给那些没有晋级的选手,真诚地鼓励他们。
潮新闻记者:导师主要做哪些工作?
顾晓刚:第一个方面当然是帮助他们去判断项目是否能进入到路演和决审。另一个是从自己的视角,很多创投项目可能有两三年了,已经写了剧本,有些可能刚刚完成第一稿剧本,我们刚好是有机缘看这个剧本的前几位人员。
我觉得更多的,其实是从一个观众的角度提出对这个项目的看法,看能不能激发到创作者对于这个项目的新想法,是否有修改的可能性。
潮新闻记者:可否谈谈这些项目的整体印象?
顾晓刚:从我这边的五个项目来说,质量都很高。浙江创投有一个叫千禧赛道,针对的是00后。我接触到这次最年轻的是23岁的一位创作者,此前完全没有创作履历和经历,也没有拍过短片,制片人是他的一位好朋友,也从来没有拍过电影,也没做过制片人。当然也有很成熟的,已经有过好几部院线经验的创作者也来参加创投。十五强结果出来后,我也给没有入围的创作者打电话。我自己经历过创投,知道这个感受,入选十五强也好最终拿奖也好,都不代表这个项目好或者不好,只代表这个项目的时间成熟度是否达到了。有的剧作都写了三年了,时间的投入就会体现在这个项目的成果和结果上。
潮新闻记者:在浙江创投最看重的“新锐力和突破力”方面,这些项目潜力如何?
顾晓刚:非常大。比如说在四个悬疑片中选出的《全屏搜索》,除了时间的投入度,火热的女性议题之外,也有新的电影语言的可能性的,就是关于桌面电影的概念。互联网、APP系统,进入了我们当下生活的角角落落,桌面电影这个题材很适合中国人来拍摄,我们也很期待这个作品。
三、给予项目足够多的时间和灌溉
顾晓刚说自己就是创投的受益者,而参加创投的过程就是真正的创作财富。
潮新闻记者:创投给了年轻人哪些机会?
顾晓刚:我就是创投的受益者。项目拿下大奖了,一个年轻作者的命运可能就发生改变了,至少下面有很多的资方马上就能实现这个项目的融资,甚至演员主创可能都在过程中都很实实在在的有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不管有没有拿奖,借由创投会有一个外部或者说一个产业的评判。不管你是做文艺的也好,或者做类型商业也好,肯定不能闭门造车。不管是入围几强,一定有它的缘由和理由,进到不管哪个层别和级别一定会收到一定的反馈,某种程度上来说,反馈有时候已经大过奖项了,这才是真正创作财富。
潮新闻记者:作为过来人,您最想对这次的年轻人说什么?
顾晓刚:不论入围与否,也不论获奖与否,都不要自我怀疑或者自我的否定以及灰心,项目不分好与坏,而是要找到自己的节奏,要给予项目足够多的时间和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