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妈一生未育却照顾一家三代人长大,陈丹燕:全职家庭妇女阿玉教会我如何去爱

上观新闻 2024-10-25 16:46:13

“我的姑妈阿玉是全职家庭妇女,不怎么识字,这样的人的付出容易被忽视。”对作家陈丹燕来说,爱的教育,来自姑妈阿玉——一个没有上学读书、嫁人生子,照顾一家三代七口人长大,并给予他们爱的能力的家庭妇女。

今年,她将自己和阿玉的故事写成了非虚构作品《阿玉》一书,出版后引发读者共鸣。

1914年,阿玉出生在广西平乐。十八岁时母亲因病去世,父亲为避债离家,她从此靠自己的一双手和一根钩针谋生,将大弟弟莲生(陈丹燕父亲)和小弟弟健生抚养长大。长大后的莲生去参军,两人因此分离。

直到1956年,阿玉和莲生在北京重逢,阿玉从此住进了莲生家里,先后照料莲生家两代人一共五个孩子长大,包括陈丹燕和她的女儿陈太阳。《阿玉》这本书的封面,白色衣袖上红色的“阿玉”两字是陈丹燕绣的,封面图是陈太阳拍摄的。一家三代女性,在这本书上产生了特别的链接。

“阿玉本来有一个机会,可以去做幼儿园老师,那正是国家鼓励家庭妇女出门参加工作的时候,但最终她为了照顾我们这些年幼的孩子和操持家务,放弃了工作。”陈丹燕在书里这样写道。

说起阿玉,作家的记忆像开了闸门的水流。放学回来,阿玉端来热骨头汤;生了女儿陈太阳,抱她回娘家,阿玉开门迎接;邻居家孩子无人照料,阿玉开流水席给他们做蛋炒饭……日复一日,孩子们一代代长大了,阿玉老了。

关于自己世界观的形成,陈丹燕认为一方面来自出门看世界,另一方面就是来自阿玉的影响。她曾惊讶,阿玉竟然有6000元巨款财产。“那些年,我们给她零花钱,没想到她没花,都悄悄攒起来,用橡皮筋、小布条,一卷一卷扎起来,这里藏点,那里藏点。有一天,她拉着我到卫生间,从袖子里、口袋里,掏出一卷一卷的钱,自豪地说,这些都是她给我的。”

几十年如一日,阿玉最先想到的总是孩子们。正因阿玉无条件的给予,她在晚年生病的时候,也得到了孩子们的全力照顾。他们每天都去看她:陈丹燕早上去,大哥下午去,小哥晚上去。陈丹燕回想道:“我照顾我妈妈直到她过世,她没提过任何要求。阿玉不,阿玉会说:捶捶(背),挠挠(痒)。她让我们给揉身体,一揉就是一个小时。她全心全意地付出,自然而然地要求,我们也实心实意地对她,所以,阿玉离开后,我们不遗憾。”

在陈丹燕看来,爱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能力,它的前提是谦卑。现在很多人怕吃亏、怕受伤,始终计较爱,甚至索性不再付出爱。其实,在爱中,谦卑的付出重要,骄傲的获得反而没那么重要。爱的能力,是要靠爱来培养的。

阿玉96岁离世,陈丹燕将她留下的6000元,分了一部分给哥嫂等家人留念,剩下的加入家庭墓地资金。离开后,阿玉曾付出的爱,仍将大家的心聚在一起。

阿玉的遗言有些含混,陈丹燕没有听清楚,哥哥们告诉她:“你是全世界第一名”。陈丹燕说:“我知道自己还差得远呢。但是有一个人无条件地、用感叹号般地信任你、确定你,是让人很温暖的。这是很扎实的爱。”

从前,每个夏天,陈丹燕都会为阿玉买六神花露水,洒在洗澡水里。阿玉认为,这是天底下最好的香水,是给小孩子用的。她对护工说:“留一瓶给太阳。”这瓶花露水至今在陈太阳家摆着,包装从绿色褪成浅绿色,到如今,已经没有了颜色。在大洋彼岸的女儿家,陈丹燕还发现了许多叠放整齐的包装纸和礼品盒,仔细缠绕的礼品丝带,这些生活细节仿佛一种沿袭已久的传统,源头是姑奶奶阿玉对物的珍惜。

“很多年了,我们习惯了回家敲门,从不用钥匙——有姑妈在。阿玉走了,很长时间不习惯。”陈丹燕感慨,真正让人感到安慰的,是一件件细小事物的积累,是长期而具体的给予,比如那瓶六神花露水,多年后依然被人记得。

0 阅读:5

上观新闻

简介: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站上海,观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