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考古”热度不断,潮新闻对话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解答大众关注

钱江晚报 2024-10-26 10:41:11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吴越

在月球建科研站、到火星采样返回、实探“木卫四”地下海洋……在接下来25年里,我国“太阳系考古”的难度、纵深,将不断刷新历史。

上周,我国首个国家空间科学规划《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落地,“太阳系考古”被纳入国家长期规划。潮新闻第一时间采访了“太阳系考古国家队专家”,报道全网传播量破百万,引发社会热议。

对于“太阳系考古”的关注度还在延续,很多网友在报道留言区持续提问。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也为了解答网友们的问题,潮新闻记者专访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著名华人天文学家叶永烜。

太阳系八大行星。图源:中科院物理所

以下为访谈内容:

潮新闻:对普通人的生活来说,“太阳系考古”将带来哪些实际意义?

叶永烜:“太阳系考古”相当于研究45.6亿岁的太阳系发生了什么,探索太阳系形成以及演化过程,比如地球上的生命、火星是否有生物圈等问题。

从《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看,“太阳系考古”分为“嫦娥系列”探月工程、“天问系列”行星探测任务两条主要线路。通过这些基础科学研究,可以延伸出很多更有价值的科研项目。比如中国把月壤基础研究搞明白了,就能在月球上盖房子、建科研站。

10月14日至18日,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月壤样品,在第75届国际宇航大会首次向全球展出。图源:中国探月工程

同时,月球探测、盖房子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现在,国际上很多航天大国在讨论将地球和月球连成经济圈,发展“月球经济”。实际上,这样的经济圈,将来会存在于各个行星探测中。

潮新闻:从国际航天探测历程看,月球是深空探测第一站。月球在“太阳系考古”中承担怎样的角色?其他行星又在“太阳系考古”中发挥哪些作用?

叶永烜:45亿年前形成的月球,距离地球近,又大量保留了数十亿年前形成之初的原始形态,留存了很多小行星撞击痕迹,像是“太阳系考古展示馆”。

像这样的“太阳系考古”宝藏地,不止在月球。中国将于2030年前后,开展对木星、“木卫四”环绕探测及行星际穿越探测。“木卫四”是木星四个主要卫星中,研究数据最少的,同月亮一样保留了原始状态。

木星是太阳系行星中质量最大的一颗,它的质量是所有其他的7颗行星的总和的2.5倍,是地球的318倍,体积为地球的1316倍。被称为“行星之王”。图源:中国探月工程

还有,金星不管在大小和质量及成份都和地球非常相似,但金星可能原有的海洋全部蒸发了,所以到金星可以了解地球以后可能面临的气候变迁;而在土星,可以从研究土星环的动力学,推论出太阳系初期的吸积盘的构造和演变(注解:吸积盘是一种由弥散物质组成的、围绕中心体转动的结构,它是包围黑洞或中子星的气体盘。盘内的摩擦力使气体逐渐螺旋下落,被吸积到黑洞或星体)。人类需飞向更广阔的太阳系探测,每颗行星都有“考古”价值。

潮新闻:继月球、火星后,下一个热门探测地是哪里?它对“太阳系考古”有何特殊意义?

叶永烜:木星及其卫星正在成为另一个热门探测地——除了中国外,美国及欧洲航天局同样对木星感兴趣。美国“欧罗巴快船”探测器先将于2030年进入木星轨道,研究“木卫二”是否具有适合生命生存的条件;欧洲航天局发射的探测器,预计将于2031年进入木星系探索木星及“木卫三”。

木星的已知卫星增至92颗,是太阳系里卫星最多的行星,而且数颗冰质卫星存在海洋,比如“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有地下海洋,存在大量水资源,土星系统中最大的卫星“木卫六”(泰坦)表面则有大面积液态甲烷海洋。

土星环虽然看起来是实心的,其实它是由无数漂浮的冰块、岩石颗粒和尘埃组成。图源:新华社

此外,“土卫二”南极地表有很多水汽从喷出;最大的小行星“谷神星”亦发现有水气喷出,而且轨道是在火星及木星之间,具有距离优势。“土卫二”“谷神星”其实同很多木星卫星一样值得探索。这些也会是接下来的“太阳系考古”的热点地。

从海洋探测研究所知,几公里深的海底尽管没有阳光,但在火山活动或是热气冒出的地方存在生物圈。这被称为“地球第二个生物圈”,也很可能是地球第一代生命圈,其实是直到50年前才被发现。按此推算,太阳系其他有地下海洋的行星,也可能存在生命起源、地外生命。

潮新闻:“太阳系考古”是空间探测优先发展方向,其实“考古”和“寻找第二个地球”两项科工作研密不可分。茫茫宇宙,如何寻找“第二个地球”?

叶永烜:宇宙中,难道只有地球有生命以及高等文明吗?我估计地外生命肯定是存在的。现时,人类对太阳系探索范围在扩大,研究转向行星的卫星系统,我们在了解卫星的来源和形成之外,还要探索太阳系之外的生物圈和地外生命。

我们要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方法从“宜居带”中寻找“第二个地球”,“宜居带”是指宇宙里的一些星球,绕着中间恒星转动时,它的表面温度允许水以液态形式存在,就会为系外行星的生物圈提供生存条件。

人类现在已经掌握一定的航天科技,可以去探索其他行星的地下海洋世界。特别是中国即将探索“木卫四”的地下海洋,有着特殊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明代郑和下西洋后,中国再次向探索海洋出发,而这次瞄准的是地球外的海洋世界。

潮新闻:我们现在对太阳系掌握情况如何?还有哪些重大未解之谜需要通过“太阳系考古”揭开?

叶永烜:我们对太阳系的认知现时还很少。就拿距离地球最近的星体月球来说,其起源都还并不明确。在“太阳系考古”面前,就会觉得人类很渺小,我们花一辈子的时间去研究,或许只能知道一点点信息。

我现时在研究彗星,彗星是有宇宙尘埃跟一些凝固的水和二氧化碳等挥发性物质组成的,是太阳系形成之初就形成的小物体,也是组成各个行星的材料。所以,在研究太阳系还没出现行星之前的构造和成分,就得研究彗星。

紫金山-阿特拉斯A3彗星。图源:中科院物理所引用美国航空和航天局

但是现时,靠远望镜观测远远不够,研究数据是紧缺的。通过探测器实际采样、分析,我们才能搞明白为何彗星成分差异,彗星与太阳系形成关系等问题。

彗星采样的难度很高,中国积累了月球采样的丰富经验,接着又会到小行星2016HO3探样返回,期待看到彗星探测采样。我也关注到行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和“天问三号”飞往火星,“天问四号”要去木星……同样期待“天问”系列带回更多太阳系之谜的解答。太空科学是一门很新的学科,靠创造力实现从无到有的研究成果。而创新力需要科学家们在交流中实现思维碰撞,获得灵感。所以,天文科学强调国际合作、数据共享,合力合作破解太空难题。

0 阅读:17

钱江晚报

简介:钱江晚报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