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诺贝尔奖与经济工业科技的关系,到底哪个是因哪个是果? 从直觉上,诺贝尔奖应该是因

诺贝尔奖与经济工业科技的关系,到底哪个是因哪个是果? 从直觉上,诺贝尔奖应该是因。诺贝尔奖拉升了科技实力,为工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动力,最终促进经济的腾飞。 从历史上,诺贝尔奖滞后于工业和经济的发展。比如最早的诺奖都在欧洲,后来在美国,直到二战后日本才有诺奖,最近几年中国也有了。 那么,历史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 我们知道,诺奖在理科方面主要集中在基础学科,而基础学科的研究是非常耗时耗钱耗人力的。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没有足够的实验条件,是不可能在基础学科得到突破的。所以上个世纪华人到了美国才有可能研究出成果,国内一则没有那么多钱二则也没那个实验条件。就连钱老搞飞弹那也是集中了全国的人力财力才获得了突破。2000年之后,随着经济的腾飞,各个高校、研究机构的经费那是飞速上涨,就连许多爆发的民营企业都开始搞基础学科的研究,一则当然是有了钱舍得投入,二则是整体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自产的科研仪器以及潜在市场价值。不然的话,连个精密仪器都造不出来,做个哪门子的实验?科研人员连房子都买不起,哪里有多少人愿意埋头苦干? 所以,诺奖这玩意儿,就是人、财、物这三者堆起来的。所有基础学科的进步无不是用钱砸出来的,现实中有需求,才会有人埋头研究。比如牛顿的三大定理,依赖伽利略等人的天文学观测数据。那么欧洲人为啥喜欢看天呢?为了航海啊,为了抢钱啊!瓦特为啥改进蒸汽机呢?因为能赚很多很多钱啊!德国的核物理为啥那么牛?因为某人想征服世界啊! 搞清楚了这个逻辑,那么,我们就很容易预测未来几十年诺贝尔奖会花落谁家了。前提是他们不耍赖……

评论列表

用户38xxx54
用户38xxx54 2
2024-10-30 19:40
诺贝尔奖作为西方文明的象征,其评价体系基于科技量化标准和拉丁字母,彰显了西方在科技领域的领导力。然而,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在中华文明的土壤上培育出全新的科技体系,诺贝尔奖的光环或许会逐渐暗淡。当前,科技的根基深植于西方,得益于其语言统一、文字传承和系统化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在科技探索的道路上更加得心应手。 对华夏民族而言,要自立门户,就必须先深入钻研西方科技的标准和规范,这是一项既艰巨又充满挑战的任务,不仅耗资巨大,还可能遭受文化侵蚀和人才流失的双重打击。但即便如此,我们坚信,那些饱读国学经典的人才,定能在科技领域绽放光芒。如今,科技的话语权牢牢握在西方手中,但若有一天,这份创新的火种转移到华夏文明的薪火之上,我们不仅能重获创新的优势,甚至可能引领一场科技复兴,吸引西方重新学习华夏的智慧。 历史曾见证,西方借鉴华夏的科技成果,并将其转化为易于消化的形式,融入自身体系。同样,华夏亦可采取此策略,将西方科技文献转化为更贴近华夏民众认知的内容,融入华夏的科技体系之中,以此为基础,利用本土优势推动科技的飞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