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时节,看海安“数字大田”里的高科技——2000亩稻田,一部手机轻松“掌”握

扬眼 2024-10-26 15:45:01

眼下,正值水稻丰收季节。地处江淮平原的海安,已是稻香阵阵、满眼金黄。走进田间,黄土地还是那副令人熟悉的面孔,但一项项蕴藏其间的高科技,却颠覆了人们对田间劳作“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印象。

这两年,海安以卫星遥感、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赋能农业生产,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智慧化“数字大田”带动现代农业稳产增收,展现“苏中鱼米之乡”新面貌。

“90后”种地,一部手机管2000亩水稻

眼下,海安开发区季和农场2000亩水稻进入收割期。除了忙秋收,农场主刘林还要每天在手机上检测土壤情况,为小麦冬播做准备。

通过手机就能对这片大田“了如指掌”,刘林使用的是海安市农业农村局开发的“数字农场管家”软件。刘林是一名“90后小伙”。2020年,刘林从父辈手中接过这片大田,成了一名投身现代农业的“新农人”。去年海安市推广“数字大田”,刘林果断引入相关设备和软件,通过现代技术让种田更轻松、更智慧。

据了解,“数字大田”集成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感知等技术,构建空天地一体的检测体系。只见刘林打开手机上“数字农场管家”小程序,这片大田被划成47个单元,每个单元中的水稻品种、长势情况、收割时间等一目了然。“以前判断土壤情况,要靠手抓眼看,现在手机上就能了解土壤的温度、湿度、游离子含量等指标。”刘林说。

水稻种植离不开水。有了数字管家,不仅可远程检测田里的水位,需要灌溉时,只要点开手机上的电子水阀就能启动田头的灌溉系统。“通过手机,一个人就能轻松管理2000亩耕地。”刘林感慨地说。

“北斗”定位,插秧也能横平竖直

季和农场30公里开外,就是海安市雅周现代农业园。园区内,一片近千亩的稻田也同样呈现出丰收景象。它的主人是海安尚品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韩宝富。老韩今年70多岁,退休后回到家乡成了一名农场主。这几年,在无人化、数字化农业技术的帮助下,老韩的事业也跟着风生水起。

走进农业机械仓库,老韩指着一台平田机说:“这台机械安装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农田作业时,平整土地就能实现精准控制,高度误差在2厘米以内。借助北斗卫星,插秧苗也能实现横平竖直。”老韩说。

此外,老韩还购置先进的农业无人机,施肥喷药都能实现无人化作业。“这台无人机,一次喷药超过50公斤。7分钟就作业20亩地,两个晚上就能完成1000亩地的喷药作业。”他说。

如今,韩宝富的农场已是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承担了新技术试验推广和新品种引进试种。老韩说,依靠无人化技术的推广,能够更大规模推广种植新品种,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大米品牌。

数字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海安市以数字大田家庭农场为载体,引入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构建“互联网+现代农场”为一体的综合智慧管理系统,为农业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海安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工程师周卫告诉记者,海安市持续探索智慧大田应用新场景。截止目前,海安“智慧大田”管理服务平台已覆盖409个家庭农场,占全市家庭农场总数的47.5%,服务面积达46.4万亩,占全市稻麦种植面积的44.2%。

“上千亩的田地,靠肉眼判断长势比较困难,以往要好几个人花上一整天,还不一定能看得准,而通过卫星遥感就能作出准确判断。”周卫说,现在手机动一动就能清楚长势,节约了大量人工成本。同样在施肥环节,利用遥感卫星和无人机相机结合,实现差异化施肥。

据统计,通过智慧化数字技术,海安去年农药使用量减少19.5%,劳动力用工减少28.6%,亩均增产30斤、减少成本投入约100元。周卫说,接下来海安将继续完善数字大田管理平台的实用功能,加快推进智慧大田生产场景全域应用,带动全市800多个农场走向数字化,推动“数字大田”向“数字农场群”逐步升级。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郭小川朱亚运通讯员孟令彤

校对盛媛媛

0 阅读:0